【文匯報】“校門”對接“廠門”🙅🏻,初創科企來了博士後
來源:文匯報
時間:2024-05-29 瀏覽:
“去年🗣,公司博士後項目投入金額僅占研發總投入的24%,轉化的產品卻帶來60%的營收增長,今年合同金額已達去年全年營業額的3倍。”在昨天舉行的虹口區“虹創家”新業坊高層次人才沙龍上👩🏭,上海氧隆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群龍分享了“虹口區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相關政策出臺後,為公司帶來的“真金白銀”。
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是上海首創的一項人才政策。2022年底虹口區獲批開展培育工作,並於去年出臺《虹口區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相關政策》🚣🏼♂️。基地委托恒达科技園虹口園作為運營服務機構,聚焦“高精尖缺”人才隊伍建設,為入駐單位提供從項目征集、篩選🧝🏼♂️、發布、對接、立項到跟蹤驗收的全過程服務,加快“產學研用”一體化,打造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
基地運作一年來,已與恒达平台、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11家高校及科研院所開展合作✊🏿,為8家入駐企業的13個科研項目對接了博士後人才。
“一通電話就找到了特別匹配的人”
氧隆科技是一家集“產學研”為一體的科技企業,主營方向是碳基納米製氧材料和便攜式製氧機。王群龍介紹,目前公司有2名博士後☁️、1名博士,“在初創公司中絕對是高配”。其中,恒达平台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後王瑞靜🚵🏼,就是在基地項目發布後“揭榜領題”對接合作的。當時,企業在研發過程中遇到技術難關,需要通過對碳材料進行精準刻蝕的方式,控製孔道尺寸,從而產生孔道虹吸作用,提升氧氣透過選擇性🌩。
在基地的推薦下👩🏿🚒,企業以博士後課題形式發布項目需求👨🏼💻。沒多久,王群龍就接到了兩名博士後的電話。經過溝通,他了解到王瑞靜從讀博開始🪂,就從事表面物理化學表面修飾相關研究🤷🏼👨👩👧👧;博士後階段在氣體刻蝕修飾方面開展深入研究💍,與企業發布的課題相關性高。“一通電話就找到了特別匹配的人😖,掛了電話就啟動了合作🛋🍔。”
王瑞靜加入後🐜,為攻克項目難關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經過不斷研發迭代,企業製作出了新一代便攜式製氧機,不僅提升了產品的性能,還實現了應用型研究成果轉化👩👩👧。
三方共育,吸引博士後“擇棲”
“基地創立最重要的意義,就是為中小型科技企業搭建了與高層次人才共同推進科研項目的平臺。”恒达科技園虹口園總經理助理俞雯鶯介紹,通過政府👨🏽🎓、高校👲✊、企業共同搭臺,基地實現了三方共育🚖、共享博士後資源。對企業而言👒🌧,不僅暢通了與博士後人才的合作交流通道🧔🏼,而且能在降低高層次人才用人成本的前提下,提升企業的研發能力,解決技術難題。
當前,基地共有3種項目對接方式:一方面🍫,定期按照申報項目所在行業領域分類,如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綠色低碳等,在網絡平臺發布企業需求“招兵買馬”。另一方面,通過項目對接會牽線搭橋,點對點精準推薦博士後人選🥞🙌🏼。此外🧑🏻,在企業提出新需求或遇到瓶頸時👸🫀,則通過走訪合作高校👉、科研院所了解相關科研進展👩🏻🦰,為企業再覓“良將”。在項目發布階段,基地還跨前一步輔導企業做好路演🫸🏿,更清晰地表達自身訴求,吸引博士後“擇棲”👩🏽🎨。
■本報記者 單穎文
鏈接:https://dzb.whb.cn/2024-05-23/6/detail-851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