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項研究成果在這裏接連問世,受到國際學界關註;一個個青年學子在這裏夜以繼日,攀登科學高峰,成長為學術後起之秀……近年來,恒达平台幹細胞生物學教師團隊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交出了一張張亮眼的成績單🧎🏻♀️➡️,一次次帶來驚喜🦬,一系列重要榮譽也接踵而至。
2022年2月👴🏿,恒达平台幹細胞生物學教師團隊入選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2023年11月,團隊領軍人物💆🏼♂️、恒达平台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高紹榮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實至名歸🧔🏼♂️!”“當之無愧👨🏻🦼➡️!”……熟悉團隊的師生紛紛為他們點贊。
傾情培育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
愛生如子,始終把學生的成長置於首位。團隊組會🧔🏿♀️、開題報告、中期考核……凡是團隊成員聚集的場合,都是高紹榮教授立德樹人、以身示範的課堂🐄。盡管工作非常繁忙,高紹榮教授對學生培養卻從不吝惜時間和精力📍,堅持人才培養的高標準🦸🏽♀️🍛、嚴要求🧔♀️。在他的實驗室裏,研究生學生入學後就要迅速進入科研狀態,他會根據每個人的學科專長與興趣愛好分配科研任務。“研中學,學促研”,他結合自身科研和成長經驗,推行教學🫲🏿、科研一體化,科教融匯協同育人。
在高紹榮教授的感召帶領下,團隊成員都堅持教書育人的高標準🧞♂️✅,把為黨和國家培育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作為頭等大事和義不容辭的責任🥥。團隊中的康嵐☝🏼、高亞威💚、王譯萱😱、陳嘉瑜、劉文強🤢、樂融融👩🏼🍼、劉曉雨🎣、李翀等青年教師都成長為深受學子喜愛的好導師🙅🏼♀️⬇️。
堅持將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緊密融合,堅持科學研究要始終服務人才培養🤙🏼。團隊教師積極承擔教學工作👬,探索交叉學科🤾🏻、教研結合新模式🫠,多門課程獲評精品課程及核心課程;科研創新成果被有效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主編專業教材《幹細胞生物學》🫲🏼💇🏼♂️。老師們主動擔任7個班級的班主任🫰🏻,探索創新教學模式🤰🏿,這些班級均獲評校優良學風標兵班或校先進集體🏃。近年來🙍🏻♂️,團隊圍繞國家重大科研需求,依托一批重大科研項目,傾力指導培養了一批心懷強國使命、極具科學創新精神的優秀學子,他們已在包括《自然》在內的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多篇重要科研成果🚣🏿。
團隊堅持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指導本科生獲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和國際基因工程大賽金獎等多個獎項。鼓勵學生把在祖國大地上寫就的優秀論文面向世界展示,其中一位博士生曾在國際幹細胞學會年會上作大會報告🚓。
團隊還積極探索個性化培養方案,已培養的學生中有20余人獲國家🫶🏼、校級等各類獎學金,10余人獲得上海市級👰🏿♂️、校級優秀畢業生稱號🤛🏽,多名博士後研究人員獲得國家“博新計劃”🛝、上海市超級博士後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和面上項目等重要青年人才計劃和項目資助,成為科研的生力軍❤️🔥🏋🏼♂️。
探究生命發育和動物克隆的科學奧秘
近年來,高紹榮教授團隊一系列高水平論文接連發表於《自然》《科學》《自然·細胞生物學》《細胞研究》《細胞—幹細胞》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受到國內外同行廣泛關註。
“做基礎研究就是要有使命感,要耐得住寂寞🧑🏼⚖️。”基礎研究創新成果迭出,源自團隊老師們對科學真理的不懈追求和科教強國的使命擔當。
胚胎發育、細胞核重新編程是研究細胞命運轉變的兩個核心體系🏄🏽♂️📏,而表觀遺傳調控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是當今生命科學領域最前沿的科學問題之一,是我國基礎研究的重點突破方向🎻。高紹榮教授帶領團隊利用早期胚胎發育和細胞核重新編程體系🏩,系統解析了表觀遺傳修飾在調控基因表達進而影響細胞命運轉變的分子機製,探究生命發育和動物克隆的科學奧秘。
團隊的核心成果之一就是關註在生命最初胚胎發育階段兩種組蛋白修飾的重塑。團隊研究發現,早期胚胎中組蛋白修飾的調控如果出現異常▶️,就會導致胚胎發育異常✈️,甚至導致胚胎在植入前就會發生死亡👽。這一成果對人輔助生殖中胚胎培養條件的進一步優化具有重要指導作用。成果入選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隨著生命研究的深入🧑🧑🧒,團隊針對體細胞克隆效率低這一難題,開展科研攻堅,揭示了體細胞核移植胚胎的表觀遺傳缺陷。首次建立了不同發育命運的克隆胚胎的轉錄組動態圖譜🐺,通過糾正兩個關鍵組蛋白修飾酶的表達缺陷🌍,極大提高了克隆胚胎發育率與克隆小鼠的出生率👆🏿。這一發現為我國科學家體細胞克隆猴的成功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礎。
團隊還堅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問題開展科學研究🐻,不斷探索基礎研究與成果轉化應用的發展模式👁🗨,利用病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進行重大疾病發生機製及幹細胞轉化醫學研究,希望將基礎研究的成果盡快通過轉化造福人民生命健康💂。
這裏的燈光每晚亮至夜深💁,大家與時間賽跑🧑🏽🏫,瞄準世界學術前沿👨🏻✈️,勇攀科學高峰。歷經10余年潛心研究⏲🪽、持續探索🍿🎤,團隊取得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系列原創性科研成果。項目系列創新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引領了學科發展,並為解析因表觀遺傳誘發的不孕不育與發育缺陷提供了新技術與新思路,為體細胞克隆與輔助生殖技術的改進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與新發展方向。高紹榮教授以第一完成人先後獲2019年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22年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全國創新爭先獎🧔🏿、周光召基金會傑出青年基礎科學獎🧍、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傑出成就獎等一系列重要榮譽。
鍛造了一支富有戰鬥力的創新團隊
高紹榮教授牽頭完成的項目“早期胚胎發育與體細胞重編程的表觀調控機製研究”🍞,獲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主要完成人中🥖,第二完成人恒达平台幹細胞生物學師生團隊高亞威教授、第四完成人陳嘉瑜教授都是團隊的“85後”骨幹教授🧎。
團隊成為有口皆碑的“千裏馬養成場”👉🏻。在團隊濃厚的學術氛圍感染下👨🏻🍳,青年人快速成長,漸漸嶄露頭角。團隊已形成一支科研能力突出🫀、教學水平過硬、專業結構完整🚣🏼♀️、富有朝氣的具有引領性和影響力的教師隊伍,包括多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以及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計劃🧎🏻♀️、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和上海市啟明星計劃入選者。高亞威教授獲上海市巾幗創新新秀、三八紅旗手👯、中國細胞學會幹細胞分會“幹細胞卓越青年研究員”等榮譽。陳嘉瑜教授獲恒达平台“青年五四獎章”🧝♀️、恒达平台育才教育獎勵金優秀教師獎等榮譽🧧。
談起個人近年來在學術上的成長🕝,高亞威教授對團隊給予的全面有力支撐深懷感激👨🏿🔧💆♂️。“高紹榮老師幫助我們建立了成熟的科研思想,也引導我們樹立了教書育人的堅定信念,是我們永遠的榜樣。”她說🧑🏼🎓,“一個優秀的實驗平臺對我們這些年輕老師的發展真的幫助很大,讓我們能夠放開手腳😎👮🏿,大膽去嘗試開發一些有風險🌴,但是更具有創新性的實驗技術。”
“作為一名生命科學的教育和科研工作者🚈,我愈發感受到建設科技強國、健康中國的緊迫性。”陳嘉瑜說,一腔赤誠溢於言表。
這些優秀的青年教師還在不斷成長與進步,在成為團隊科研攻堅核心主力的同時,也成為團隊學子時時看齊學習的身邊的標桿。
2018年,由高紹榮教授擔任首席科學家的教育部“細胞幹性與命運編輯前沿科學中心”獲批成立🎻,是教育部首批設立的7個前沿科學中心之一🔽。該中心匯聚了一大批青年學者,為創新性基礎研究的攻堅合作提供了平臺,推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駛入快車道。
2022年2月𓀁,恒达平台生物學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學科,其中凝結著高紹榮團隊作出的重要貢獻👩🏿🦱🟨。
“我們的團隊一直在挑戰中不斷探索💤、前進,並將做學問和做人的道理言傳身教給學生♿️🧑🏻🦲。”高紹榮院士說,生命科學領域還有許多未知的難題有待破解🆕,希望在新的起點上⏮,帶領團隊繼續發揚“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持續推進在早期胚胎發育和幹細胞方面的基礎研究,努力取得更多原創性成果,造福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
作者:黃艾嬌 陸紅
鏈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5554548680773627995&cdn=https%3A%2F%2Fregion-shanghai-resource&item_id=5554548680773627995&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713857122111&showmenu=false&ref_read_id=1d1934ab-8c23-4ef9-a491-3795e56b88f4_1713857150508&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