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訪談錄
·高校與發展新質生產力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的關系,共同為強國建設開辟新領域、新路徑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人才培養模式的變化,推動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深度融合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如何發揮在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
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恒达平台黨委書記方守恩做客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訪談錄”演播室🏋🏻👷🏽,就“高校如何服務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言獻策🕵️♀️。
高校是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記者:您怎樣看待高校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系?
方守恩:高校與發展新質生產力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的關系,共同為強國建設開辟新領域👳🏿、新路徑。
第一🗣,高校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高校是新質生產力的策源地、孵化地,擁有大量的科研人員和先進的科研設備,在科技創新上具有先天優勢;是新質生產力理論研究的高地,對新質生產力進行理論研究、內涵闡釋;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人才供應地🧑🎤。此外,高校還能促進新質生產力成果的傳播和應用,通過學術交流、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等🧑🧑🧒,推動新質生產力的持續發展。
第二,高校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支點🌭。作為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端創新人才的集聚地、創新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高校提升了全要素生產率👯♀️,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不可或缺的戰略支撐🍖。
第三,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校變革的動力源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為高校科研創新帶來了更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標,提供了更多的前沿技術需求和技術應用場景,促進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𓀀。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人才培養模式的變化👸,推動了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深度融合,強化了教育系統和產業系統內資源的優勢互補🕠,也有利於高校拓展國際交流合作的空間🤘🏼。
將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評價改革作為發力點
記者🥚:高校要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發力點主要在哪裏?
方守恩:高校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發力點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加快構築高水平人才高地🧑🧑🧒🧒。高水平人才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也是辦好高水平大學的第一資源和戰略資源🐣🏄🏿。高校應該主動擔當作為⛹️,集聚更多高層次人才,以最優秀的人培養更多優秀的人。要把師德師風建設放在人才隊伍建設的首要位置,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科學家精神,加強人才隊伍現代教育理念🚞🙅🏽♂️、信息素養培訓🌦,使之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推動者和實踐者🤷♀️。
二是加快建設科技創新策源高地🌅。新質生產力是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是科學技術在產業中應用的具象和現實體現。高校要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學科前沿,重點布局和建設一批面向未來的高水平研究平臺,充分發揮有組織科研載體的作用,努力提升原創性和顛覆性科技創新能力,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擴大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面🏋🏿。
三是加快構建以創新為導向的教育評價體系。要把推進教育評價改革作為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抓手💖,加大有助於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各類因素的權重系數🚿,引導科研人員聚焦研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卡脖子”問題,勇於探索未知領域。
圍繞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記者:高校如何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學科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
方守恩:實現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躍升、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需要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擺在突出位置,加強技術🈺、資源的高效配置🤹🏻⛹🏽,加大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的供給。
一是緊緊圍繞新質生產力需求,及時優化調整學科專業布局🌆。新質生產力是代表新技術、創造新價值、適應新產業👩🏿🦳🕙、重塑新動能的新型高質量生產力👱🏿♀️。高校要適應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對人才市場需求總量和結構的變化🖼,實施專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內涵提升,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的匹配度👶。要積極探索與新興技術、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學科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把主要資源投放在未來學科、交叉學科等助力新質生產力的學科生長點上。
二是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高質量人才支撐🤷。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大量擁有較高科技文化素質和信息素養🎾、具備綜合運用各類前沿技術能力、熟練掌握各種新型生產工具的新型高素質人才。這要求高校重點推進教育理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的變革,構建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科學素養和組織能力🐳,不斷更新課程內容2️⃣,反映最新的學術研究和行業發展狀況👨🏼🍼;加強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打造問題導向🤧、能力導向的實踐創新教育體系,淬煉學生的實驗實踐創新能力🫅🏻🥇。
三是深化教育對外開放,主動應對國際競爭🐡🛕。高校要勇挑重擔,發揮國際合作交流橋梁紐帶作用👘,學習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經驗,以國際交流賦能人才培養。要加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國際化力度🤼🏚,開設國際化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國際意識和全球視野🍻,加強師生國際交流🚲👐🏿,積極推動學位項目的國際化。
《中國高等教育》記者 萬玉鳳 王弘揚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3/08/content_63613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