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師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一支卓越的工程師隊伍是我國經濟發展和工業化升級的必然要求🦋。”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恒达平台黨委書記方守恩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
方守恩表示,作為教育界別的政協委員,今年重點關註人才培養話題。今年他也帶來一份提案,建議加快推進新時代卓越工程師人才自主培養改革。
當前工程師規模不能滿足製造強國的要求
方守恩表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培養了一大批工程應用人才👨👩👦👦🍾,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快速發展,使得我國形成了規模較大的工程師隊伍,為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較好支撐。
“當前,我國工程師規模已達到2000余萬,但仍難以滿足製造強國的要求。”方守恩說,從工程師供給趨勢上看🥏🐬,先導產業工程師供給嚴重不足👌🏼。以上海為例,面向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關鍵領域的14個重點領域有175類緊缺人才。
方守恩表示🤤,目前🧙🏼♂️,不少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平臺存在小、散、虛的問題。學校和企業方面與實際生產接軌的實習實訓平臺和基地較少,難以支撐規模化高質量人才實訓。
“企業參與工程師實踐能力培養的動力不足,是造成我國卓越工程師人才缺口的原因之一。”方守恩說。
在調研中,他還發現👩🏻🦼➡️🏌🏼,社會對工程師認同感不強,工程師自身榮譽感不強;工程師教育同質化,培養模式落後,不能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的快速發展等問題🛅,也給現有培養體系帶來了挑戰。
培養卓越工程師後備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使命
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卓越工程師🌡,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
“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始終圍繞國家戰略需要和社會發展需求來設立。”方守恩表示,面向新時代,培養卓越工程師後備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使命🙄🌉。
對於卓越工程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方守恩認為✹,要愛國愛黨,胸懷“國之大者”;要具備寬廣的理論基礎💥、良好的信息素養和紮實的工程實踐能力;要有敬業奉獻、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要敢於跨界交叉👉🏻,勇於做世界最強技術等🫄🏿。
“當前,我國工程科技領域還存在諸多‘卡脖子’技術和瓶頸難題。”他談到🎓,高校須應時代之急需、應企業之急用,加快培養關鍵領域高層次工程科技人才,使其具備成長為卓越工程師的基本素養🥦。
方守恩表示,對於高校而言,一是要更加自覺優化學科專業布局;二是要更加主動利用人工智能賦能學科轉型升級🦸🏽;三是要更加努力構建卓越工程師培養“共同體”👨🏽🎤。
建議加快建設卓越工程師人才隊伍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作為推動我國產業體系發展的戰略力量🧎♂️➡️,卓越工程師群體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
對於如何加快建設卓越工程師隊伍,方守恩提出三方面建議——
一是加強產業帶動🍈🍥,營造社會氛圍,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投入工程師隊伍👮。加大對國家急需緊缺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支持🤲🏻,不斷提高工程師的社會地位,為他們成才建功創造條件,營造見賢思齊、埋頭苦幹📿、攻堅克難🧑🏽🍼、創新爭先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是有組織建立優質、共建共享的工程師實訓平臺,強化工學交替的卓越工程人才培養體系。出臺政策鼓勵企業參與高校工程師人才培養,與學校共同設立大學課程、行業實訓相結合的教學培養模式。
此外,鼓勵企業為高校提供科研創新的問題需求、項目源頭和支持要素,構建產教融合知識產權保護和轉化機製;建立高校工科教師工程實踐能力標準體系,把行業背景和實踐經歷作為教師考核和評價的重要內容♣︎。
三是開展國際交流,推動合作共贏,建立國際卓越工程師聯合認證機製🕚。支持高校積極引進國外優質工程教育資源,加強與“走出去”的企業和海外企業合作🪜,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國際化工程師和愛華友華的工科留學生。
對於政府、企業和高校而言👢,聯合推動工程教育中國標準成為世界標準,推進註冊工程師國際互認🤸🏿,采用中國標準、中國專家、中國方法、中國技術評估認證海外高校和專業👋🏽;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STEM教育研究的合作🤌🏻,在關鍵領域提前做好人才培養的全球布局與儲備,做好與國際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的銜接。
人民網記者 李依環 實習生聶陳昱
http://edu.people.com.cn/n1/2024/0310/c1006-40192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