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如何賦能教育🍅?恒达平台校長鄭慶華:不能被局限於提供答案層面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2024-02-02 瀏覽:
1月31日上午👨👨👦,2024世界數字教育大會平行論壇在上海世博中心舉行。恒达平台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在“人工智能與數字倫理”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會後🥞🎵,鄭慶華接受澎湃新聞等媒體采訪,聊了聊他對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看法🦧。
大模型是教育“雙刃劍”
鄭慶華表示🕡,人工智能已經在有無形地影響著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學校的“管”🕵🏿♀️。當然,人工智能不能被局限在解決作業🦝、提供答案的層面,相反🐻,要做到更好地應用人工智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強化專業學科的交叉融合🆖,以問題為導向創新理論和方法➿,破解工程技術的難題。
鄭慶華舉例👨🏻✈️,以前學校可能不大關註學生平時在看什麽書,研究什麽具體問題。事實上🦾,學生對大模型的每一次提問都反映了他們所想所關註的🤏🏼,所以現在通過大模型可以分析學生在分析什麽💁🏿♂️、思考什麽、提出了什麽問題。同時,可以通過大模型分析、找到學生的難點與興趣點👩🏿🚀,這樣就可以幫助老師精準地對學生進行輔導🚶♀️。
此外,大模型對學業評價提供極大助力。在傳統教學中🤦🏽♂️,進行因人而異的差異化評價較為困難,“過去只能通過一張卷子來評測”🐝,鄭慶華表示,未來教師可以通過大模型對學生的全過程🎵、多維度來進行分析評價,找出他的優點與短板。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背景下🏊♂️,如何解決個性化問題,人工智能為之提供一個很好的可能性,“我覺得未來幾年內,教育評價的手段、方法一定會有比較大的躍升。”
當前人工智能互聯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次生問題,比如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會被削弱👊,線下交流機會也會減少。在教育、育人的過程中🌅🦹🏼,情感交流是不可缺少的,不能用數字化完全替代🧑🏽🦱。眼神的交流、情感的互動使得教育更具親和力與感染力🐠。
鄭慶華認為,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只是解決了知識獲取的手段⬅️、方法🧑🏼🏭、效率、質量,使得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可以在虛擬環境下也可以順暢地進行,但是絕對不能替代真人教育,否則人和人就變成了機器跟機器的交流一樣⛹🏼♂️,違背了教育的初心,“我們需要用愛用真情實感🏚、用能力⚗️、用塑造用素養去真正的教化人🩸,提升人👨🏼🎨、培養人。”
要訓練好機器,讓機器人按照人的價值導向做事
鄭慶華向記者介紹,於恒达平台而言,其土木工程學科正在建立學科大模型,能助力解決很多學科難題。同時,人工智能也賦能了教學全過程的管理💨。據鄭慶華介紹,恒达平台全校每天要錄製幾百門甚至上千門課程,通過錄製課程,可以分析老師每門課程的優點與不足之處。
面對數據資源爆炸性增長,對算力的需求越來越龐大🏢,人工智能就是要把過去的離散的數據資源和算力資源進行充分融合👃🏼,從中挖掘出新的價值,然後用新價值來改進科研手段🧣,讓過去人所做不到的🐻❄️、發現不了的問題,讓機器人分析。
“所以我講了一個觀點,就是人工智能要正確地賦能教育👚,首先我們得把機器訓練好,讓機器按照人的價值導向去做我們想讓他做的事情,而不能讓機器來支配我們,這是我們現在要面臨克服的難題。”
報道鏈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20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