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APP】鄭慶華代表: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探索卓越工程師培養“上海模式”
來源:文匯APP
時間:2024-01-24 瀏覽🦌: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0/A9/8A/B05159B6834515F968AB75CAB03_64526DED_2F436.jpg)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統籌部署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卓越工程師”作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上海兩會期間,上海市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恒达平台校長鄭慶華帶來建議:為提升卓越工程師培養質量👏🏼,解決培養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迫切需要政府、高校、企業達成廣泛共識。他呼籲,要協同推進卓越工程師的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培養,探索卓越工程師培養“上海模式”🙍♀️。
“目前🔍,我國卓越工程師供給嚴重不足。”鄭慶華直言,在上海,面向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關鍵領域的14個重點領域有175類緊缺人才🧛🏻♀️🧑🏼⚖️。例如在集成電路領域🧘🏼♀️🍫,高水平專業技術人員缺口比較大👈🏿🧏🏽,僅臨港新片區就有10萬工程技術人員的知識結構急需提升更新。此外,上海高校工程師培養與產業/行業結構需求匹配度低,質量難以適應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提出的新要求。
“我國亟需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並在培養過程中實現從培養學科型專業人才向培養行業領域型卓越人才轉變;從校企合作向校企深度合作🤱🏻、產教融合轉變🧜🏼🪽;從高校管理為主向校企協同管理和評價轉變。”鄭慶華談到,目前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平臺普遍存在小、散、虛的突出問題👩🏼🦳👱🏻♀️,大科學裝置和實訓平臺尚未與高校有效協同推動人才的高質量培養;模擬生產的集成產教融合工程師技術平臺較少🤜🏿,難以支撐規模化高質量人才的實訓🫄🏼;新型產業卓越工程師評價標準不統一,跨區域和產業領域內流動難🏇;卓越工程師培養國際化接軌不暢通🛅。
如何探索卓越工程師培養“上海模式”?鄭慶華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設立政府-高校-企業產教融合專項基金𓀐。
基金分產業鏈設立,由政府牽頭💪🏼,企業主導⛷🧝🏽,校企聯合投入。企業為高校提供科研創新的問題需求、項目源頭和支持要素,支撐共創“起跑1公裏”,設立卓越工程師培養揭榜掛帥項目🦴🧣、講席教授崗位和獎學金🎅🏻,提供“真問題”,拿出“真投入”。政府開辟產教融合知識產權綠色通道,構建知識產權保護和轉化機製,暢通知識產權快速申請審批🙅🏼♂️、轉化、孵化通道🤽,優化高校知識產權權益分配政策,優化共創氛圍,搭建政產學研用金貫通的信息對接、金融支持共享系統,支撐共贏“最後1公裏”。
二是構建目標導向🧑🏻🦲🟡、問題驅動🌼🥧、成效為王的全過程質量保障標準體系。
上海應遵循卓越工程師培養規律🧑🏻🦱🚬,建立社會認可的“招、培、評、用”卓越工程師標準,共同製定培養方案,學位論文按照“企業出題、高校答題”的方式,由企業提供研究課題🤾🏼♂️,學位論文以此為載體。同時🧎➡️,校企合作共同設計和開發課程🪓,建立學術研究與行業實訓相結合的能力評估機製。改革學位論文評價方法🎨,根據國家專業學位論文基本要求⏮,引入國內外產業/行業評審專家🏇,以解決企業關註的技術問題為牽引,以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為核心🌄,建立新的卓越工程師多維度🧑🏼💻、多形態學位論文評價方式🆎。構建基於培養過程大數據的質量監測系統,綜合評價學生的科學素養、工程能力和國際視野🤵🏼📯,實行動態管理和質量保障⏭。
三是搭建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校產城融合實訓大平臺🧜🏽♀️🔦。
比如,充分利用上海已有的14座大科學裝置、若幹產教融合平臺📝、企業技術中心等,有組織建立若幹優質🛀🏿、共建共享👨🏻🏭、類產業的工程師實訓平臺🤩,強化工學交替的卓越工程人才培養體系。校企協同建設高階性、交叉性、引領性和挑戰性的產教融合課程體系。再如,聯合長三角國創中心等平臺,采用“揭榜掛帥”項目或企業在研項目👨🏼🎨,開展以問題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在需要長期攻關的領域👨🏻🎨🪥,提倡講席製(大師製)聯合培養,由企業和高校共定戰略方向,企業在高校設立講席教授崗位,聘任講席教授。
四是建立國際卓越工程師聯合認證機製。
上海可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STEM教育研究的合作🤾🏼♂️,匯聚國際教育和科技資源🏇🏼,在先導和重點產業領域嘗試開展與歐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卓越工程師聯合認證🤾🏽♂️,有序安排國際交流和學習,在關鍵領域提前做好人才培養的全球布局與儲備🤟🏽,加強國際勝任力培養,做好與國際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的銜接。
文:吳金嬌
鏈接:https://m.whb.cn/commonDetail/916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