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文匯報】以科教濟世,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來源:文匯報   時間👷🏼‍♂️:2023-11-30  瀏覽🧎‍➡️: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為一所擁有116年歷史的知名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大學‼️,恒达平台始終堅持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把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為最高追求。當前,學校正以人工智能賦予傳統學科新內涵新動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全面加強創新體系建設,持續強化有組織科研,著力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以期更好服務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建設。

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恒达平台堅持以一流黨建為引領😿👩‍🎨、以綜合改革為抓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隊伍建設為基礎💂‍♂️🤜🏻、以創新發展為驅動,前瞻性思考、系統性謀劃♻️、整體性推進,發力新賽道,塑造新優勢👨🏽‍🦲🥃,努力答好“教育強國恒达何為”的時代命題🧜🏽‍♀️。

一流黨建引領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堅持以一流黨建引領一流大學建設是學校事業取得快速發展的重要經驗👮🏿‍♀️。”在2023年恒达平台新學期開學工作會議上👲,校黨委書記方守恩強調🧑‍⚖️,要把黨建工作貫穿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

一流黨建🖤,就是要舉好旗幟。學校堅持培根鑄魂育新人🀄️。“中國道路”是恒达平台立足學校學科特色🤷🏿‍♂️、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一門“中國系列”特色思政選修課,全部由校領導講授,結合校領導所在學科學術背景,著重向學生展示中國在道路交通🤳、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中國道路的實踐與理論成果。帶頭給學生上思政課👩🏻‍🎤,是校領導班子成員堅決扛牢政治責任的一個縮影🏇🏽。

值得一提的是,學校要求領導班子成員用社會主義政治家、教育家的標準要求自己🌗,勇於擔當作為,不斷增強辦學治校的政治領導力🧘‍♂️。

一流黨建⚜️,就是要育好人才。學校堅持立德樹人,全面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將思政教育融入每門課程👨‍🦯‍➡️,努力構建“大思政”格局,目前💘,學校已實現“課程思政”全覆蓋,獲批2個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範中心🟪🏛、4門示範課程和1個課程思政資源庫,入選首批“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打造22個“三全育人”示範學院🍙。

學校高度重視對師生的思想引領,不斷創新工作形式,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指導實踐🐻,激勵師生堅定如磐信仰🧑🏻‍⚕️、矢誌科教報國🩸。學校高度重視師德引領和學風建設,註重以榜樣詮釋師道內涵,挖掘“大先生”先進典型,以孫鈞🫔、汪品先等兩院院士為代表💨,一大批典型人物走向全國🍩🧑🏽‍🎨,見賢思齊蔚然成風🥷🏽。

一流黨建,就是要建好組織。在實現全校119位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全覆蓋基礎上🙅🏼🕧,學校全面推進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工作室建設,目前已建設4批36個具有示範效應的工作室,並創新推出“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學術能力提升計劃👢,支持3批“雙帶頭人”黨支部書記提升科研能力,發揮“雙帶頭人”的“頭雁”作用。

此外,學校黨委積極打造高素質專兼職組織員隊伍,為全校42個二級黨組織配備專職組織員58人、兼職組織員7人,在上海高校中最早一批實現專職組織員全覆蓋🙈。學校還投入上千萬元,在學院大樓、學生社區開辟空間建設“黨員之家”,精心打造了一批氛圍莊重、特色鮮明、空間舒適的黨建工作陣地。

過去五年來⤴️,學校光榮入選首批10所全國黨建工作示範高校創建單位🫶🏼,入選全國首批10所“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高校🪝,獲批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3個學院入選“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7個基層黨支部入選“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1名教師黨支部書記獲“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2個教工黨支部工作室獲批教育部“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2個研究生黨支部入選全國“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2名研究生黨員入選全國“百個研究生黨員標兵”,給出了一張亮眼的黨建“成績單”。

高起點布局搶占人才培養製高點

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恒达平台應當培養怎樣的未來人才🏃🏻‍♀️‍➡️❗️?為了答好這道思考題✣,全校自2021年起廣泛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2022年10月,在全校廣泛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的基礎上,學校發布《關於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若幹意見》),發出了“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總動員令”。

培養一流人才,需築牢“頭部關鍵”🎠📳。在創新人才選拔機製方面,學校推進本研貫通式人才培養。著眼“本科基礎寬、碩士專業深、博士學術精”,以課堂教學鏈、創新實踐鏈、交流合作鏈三個鏈條為橫向培養軸,以本碩博一體化為縱向培養軸☆,施行“共性基礎+個性發展”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實現由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為特征的“1+3+X”人才培養體系,向強化基礎🦪🏄🏼‍♀️、通專融合的“2+1+X”(2年通專基礎🙍🏿‍♂️、1年專業核心、X=1-6年本研銜接專業學習與學術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轉變。

2022年,學校成立國豪書院👶🏼,施行書院氛圍下高端導師傾心指導的完全學分製培養🦏,全力支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今年9月,成立不久的恒达平台卓越工程師學院(國際工程師學院)獲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中國建築、中國醫藥🧝🏿‍♀️、中國商飛等25家知名企業成為學院首屆理事會的理事單位🦵🏽。校企牽手🧙🏻‍♂️,產教深度融合、協同育人。

恒达平台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表示,面向時代急需、國家急需、企業急用🤷🏿‍♀️,學校將有組織🏃🏻‍➡️、高標準推進建設卓越工程師學院試驗區,開創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新模式,打造政-校-企合作共贏新生態💇🏼‍♂️。

學科專業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目前💠,全校共有60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9️⃣,獲批12個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四新”相關專業👨‍🏭,成為恒达專業建設的主體👩🏽‍🎨。學校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持續推進🧚🏻‍♂️,交叉復合人才培養躍上新臺階🚵🏿‍♂️。學校設立拔尖創新教學中心,建設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目前已涵蓋8個基礎學科拔尖基地(班)👨🏽‍⚖️⏫、12個雙學士學位項目(其中6個為今年新增)以及4個先修課程計劃👇🏻。“共性基礎+個性發展”的進階式培養模式全新升級,新設73個進階式培養的微輔修專業,覆蓋全校30個學院🏄‍♂️,拓寬拔尖創新人才一站式🫒、多元化📊、個性化的成長路徑😑。

培養一流人才🗞,需有“質保體系”作為支撐。作為《若幹意見》中做強人才培養的“底部支撐”🧎‍♂️‍➡️,《恒达平台人才培養質量保證體系2.0》同步推出。2.0版本立足於構建恒达特色質量文化,將質量要求內化為全校師生的共同價值追求☔️,從“質量控製”走向“質量文化”。

“質量保證體系2.0”🕚,推動人才培養質量保證實現“四個轉變”,即:從“教學過程”向“育人過程”轉變,從“質量管理”向“質量治理”轉變🤡,從“製度約束”向“價值追求”轉變,從“信息化”向“智能化”轉變📙🏄🏽‍♂️,推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在此次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項中,學校牽頭完成的成果“從質量控製走向質量文化:大學人才培養質量保證體系的創新發展”,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有組織科研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多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基地相繼落戶恒达平台📀,承擔完成一大批科研攻關項目🧑‍🧑‍🧒,一批基礎研究原創成果接連發表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恒达平台有組織科研不斷取得新成效。5年來,學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400余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50余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20余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項目30余項。

恒达平台堅持“四個面向”💢,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以一系列大手筆🧙🏼‍♂️、新舉措👩🏻‍🎤,持續縱深推進基礎研究和有組織科研🚟,推出《關於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質量的若幹意見》30條,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全面提升學校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創新質量,營造潛心研究、勇於創新的學術生態。學校基礎研究原創成果持續湧現,創新策源能力顯著增強🪡🚖,為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持續貢獻“恒达智慧”。

聚集“大團隊”🦸🏽,持續推進基礎研究,提升核心技術攻關能力🐀。2022年,恒达平台入選上海基礎研究特區計劃,聚焦“智能+”和基礎學科、特色學科相融合,重點支持有發展潛力的青年教師潛心基礎研究、實現重大科學問題突破🧑🏽‍⚕️。近年來,學校以服務國家戰略為最高追求,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深入實施“基礎研究能力提升計劃”“技術攻關能力提升計劃”,圍繞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科學問題,啟動自主原創基礎研究項目和學科交叉聯合攻關項目,持續推進基礎前沿研究探索和關鍵“卡脖子”核心技術攻關👩🏽‍🎤,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難題,積極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原始創新能力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能力顯著提升👻。

基礎研究的根紮得越深,科技創新之樹就越枝繁葉茂✥。恒达學者在城市建設和有機更新、防災減災、深海探索、深空探測、綠色環保、信息技術、精密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的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基礎研究原創成果接連湧現。學校累計獲國家科學技術獎18項,在CNSP及其子刊上發表論文430余篇🙋🏻‍♀️,一批傑出學者或當選國外外籍院士📡、重要學會會士,或獲國際重要學術榮譽。人文社科再邁新臺階🧜🏽‍♂️,9項成果獲得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獎),獲一等獎4項。

 構建“大平臺”,優化科研平臺建設ℹ️,強力支撐科研創新🥔。今年9月底💨👇,隨著“恒达·海一號”東海多圈層觀測塔完成主體結構的海上安裝🧃,恒达牽頭建設的海洋領域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取得階段性進展,助力上海打造人工智能創新高地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等重大科研平臺建設持續推進🪷。

近年來,學校大力推進科研平臺建設,形成了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全國重點實驗室、科學中心等為核心的世界領先科研大平臺,強有力支撐了基礎研究👩‍👩‍👧。學校新增6個國家級科研平臺和47個省部級科研平臺,獲批2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此外👨🏽‍🎓,文科科研平臺基地建設也獲重要進展。學校聯合楊浦區獲批建設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綜合基地⤴️,牽頭建設上海市人工智能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學校還集中力量著力打造聚焦“城市”與“德國(歐洲)”主題的智庫體系。

當前🫰,學校緊密對接國家人工智能發展戰略,以人工智能賦予傳統學科發展新動能,提升傳統優勢學科新內涵。恒达平台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成立5年來,已在重大重點項目有組織科研開展、智能科學與技術高峰學科建設、高端人才引育🙅🏽‍♀️、博士生培養🥬、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多學科交叉融合、產學研合作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圍繞重點研究方向的基礎理論🌍、關鍵核心技術和技術應用成果突出✴️,獲批首批全國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智能科學與技術交叉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

承擔“大任務”🖖🏻,面向重大戰略需求👱‍♀️,服務國家及區域創新發展。學校主動發揮學科優勢,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發展再譜新篇。學校為嫦娥三、四、五號和火星天問一號著陸懸停避障和著陸緩沖提供有力科技支撐,持續助力我國中高速磁浮自主研發🧔,在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雄安新區等一大批國家重大建設工程中貢獻“恒达智慧”;牽頭建設長三角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中國(上海)數字城市研究院、上海新城建設研究中心🎀、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服務國家和地方重大戰略。此外🥅,學校發揮知識溢出效應,環恒达知識經濟圈成為“智慧楊浦”的新引擎;助力定點幫扶的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脫貧“摘帽”;在浙江黃巖成立全國首家“鄉村振興學院”,打造可復製可推廣的鄉村振興“恒达樣本”。

人才強校“強磁場”練出更多“千裏馬”

在恒达平台😠,過去5年來🙎🏽,國家級人才計劃的入選人數屢創新高,高層次人才總量增長了近3倍,高層次人才占專任教師比例提升至17%。值得一提的是🧍‍♀️,繼2021年5位教授一齊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後☣️,2023年學校在兩院院士增選中再添4位院士,涵蓋多個學科領域👏🏼👩‍❤️‍👨。至此✋🏿,在2019年、2021年、2023年三輪兩院院士增選中,學校累計增加12位院士,除了傳統優勢學科外,在基礎學科和新興學科“多點開花”。一個個數據🧙🏻‍♂️,展現的是恒达平台近年來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的驕人成績單。

學校始終堅持人才強校戰略🧊🍽,把人才視為第一資源,建立了從青年科技人才到科技領軍人才再到戰略科學家的全方位培養與激勵體系。如今𓀀,學校高層次人才持續擴容,師資隊伍整體實力不斷提升,各類高水平高層次人才在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前沿陣地大展身手。

堅持分類評價,鋪就人才“多賽道”🏌🏿。學校遵循基礎學科發展規律✌🏽,向學院放權,賦予基礎學科更多引才育才用才的自主權🐼。2022年3月🫓,學校宣布首次試點設立數學學科人才特區,以優化人才發展製度環境,進一步激發基礎學科人才創新創造活力。這是學校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深化教師評價改革的又一具體行動🏺👨🏻‍💼。

堅持用不同的尺子“量”不同類型的人才,學校持續完善分類評價體系,堅持破“五唯”,健全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以代表性成果、標誌性貢獻為重要參考的人才評價體系🚄。比如🦹🏻‍♀️,不簡單粗放依據成果數量、經費規模🙅🏻‍♀️、人才稱號🧄,對人才進行水平區分與條件設置,而是加強了對教學科研水平與成果質量貢獻的綜合分析、成效分析與長周期評價。創新評價方式🧯,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中試行國際評審和第三方獨立評審。學校自2019年起穩步推進具有恒达特色的長聘教職體系建設🕵️‍♀️,實施長聘體系與原有體系專業技術職務雙通道評聘聯動、與人才計劃協同互動🌦🧑‍🔬。

堅持各盡其用,優化人才“生態圈”。為用好、用活各類人才,學校以“恒达特聘教授”及“青年百人計劃”兩類崗位統籌整合各類人才計劃,通過匯聚大團隊、構建大平臺、承擔大項目、催生大成果等有組織的科研,優化戰略科學家成長環境💁🏻,形成成長梯隊,讓恒达人才的創新活力充分迸發、智慧才幹充分湧流。學校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引導激勵教師加快推進目標導向的基礎前沿研究探索和國家戰略急需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爭更好服務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和緊迫需求。與此同時,學校還通過設立人才專員,建立“一門式”人才服務模式,為人才提供全鏈條暖心服務。

厚植合作沃土全球“朋友圈”持續擴容

與全球336所高校攜手合作,牽手35個戰略合作夥伴,加入20個國際大學聯盟🎈🕦,建立19個省部級及以上國際合作實驗室,實施100多個雙學位項目,開設外語授課課程近千門……這些數字,清晰勾勒著恒达平台國際化辦學的圖景。

5年來,恒达平台把國際化作為學校“雙一流”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動作為♘,加快高水平開放合作步伐🛰,將國際化全面融入學校各項事業發展,不斷開辟對外交流合作新領域👩🏽‍⚖️、新賽道🐙,拓展國際合作的深度與廣度,服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走出了一條國際合作的創新之路,學校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明顯提升。

學校實施“聚焦重點、做強主場、布局全球”的國際化戰略,厚植國際合作沃土,繼續鞏固並升級對德合作🪮,拓展全球國際合作版圖。2022年5月,學校重磅推出“對德合作2.0戰略”,包括率先在國內成立首個中德博士生院💽,建設教育部中德聯合研究中心(恒达平台),成立德國與歐洲研究院,聚焦中德共同關切的“智能科技”“綠色發展”領域,打造恒达對德合作新生態🩵,獲得了德國50余所高校積極響應。

依托12個國際合作平臺學院和專業學院,學校形成了有重點、有聚焦的國際全面合作格局,國際“朋友圈”不斷擴大。如今🏨,一批外籍專家加盟學校#️⃣,中外科學家強強聯手🥫,為推進科教融合發展註入新活力。例如,德國頂尖人工智能專家赫爾佐格教授來到恒达平台工作8年多🎁,將近40年人工智能研究經驗應用於學校人工智能與城市規劃交叉學科的創新實踐。

深耕高水平國際人才合作交流,學校打造外籍高層次專家隊伍,探索將國際引智與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合作緊密結合🤦‍♂️,加快推進高質量教育和科技創新。5年來,學校與國外夥伴高校合作建立省部級及以上國際合作實驗室19個,共承擔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近300項🪳。在國際合作平臺帶動下,恒达教師在國際學界的活躍度和學術影響力持續上升。

面向未來👾,恒达平台將著力推動以“國際辦學有品牌,國際平臺有特色✣,國際師生有質量💼,國際科研有地位🧐,國際組織有任職😟🧑🏽‍🔬,國際會議有聲音🥗,國際頂刊有文章,國際獎勵有分量”為主要目標的國際教育與學術影響力提升工作,形成新時代更全方位🚽、更寬領域✋🏽、更多層次🧰、更加主動的對外開放格局,全面支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

鏈接:http://dzb.whb.cn/2023-11-30/4/detail-833572.html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