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非機動車亂穿馬路、亂闖紅燈🙆🏼♀️,公交車亂停站,亂叫出租車𓀏,車輛亂變道……因這種種人為因素很大程度上加劇了上海的交通擁堵狀況🚾。昨天♉️,恒达平台副校長、城市交通專家楊東援教授在接受早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不規範的交通行為歸根到底,對每個人正常的工作、生活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交通排堵保暢行動中,沒有局外人。”
早報記者:上海的交通擁堵很大一部分是由於人為因素造成的。您認為這些人為因素主要有哪些?
楊東援:導致交通擁堵的人為因素有很多🩹,主要是交通意識不強👱🏿♂️🧕、不遵守交通規則🆚,比如🫵:行人亂穿馬路、亂闖紅燈🐜;非機動車亂占人行道、右拐車道;道路上亂叫出租車;車輛駕駛員在不允許變道的道路上違規變道🧙🏽;高架道路上超速駕駛等。
早報記者🤞:上述種種人為因素對交通擁堵造成的影響有多大?
楊東援👩👩👦:一般來說🏊🏿♀️📦,某路段上的一條車道(不包括交叉口)最大可能的通行量為每小時1600~1800輛小汽車,而目前的實際量僅1200~1500輛,其中減少的300輛大部分是由於行人👨🏿🚀、非機動車的不守交通規則而致。現在受到行人、非機動車幹擾嚴重的路段每小時的通行量只能達到1200輛👩🦽,而如果大家都能遵守交通規則🫵,這個數據至少可以達到1400輛。
早報記者:那對具體個人的影響能估算嗎😧?
楊東援🥻🕸:由於這些不遵守交通規則行為的普遍存在✊,每人每天用在交通出行上的時間要多損失20%,才能達到同樣目的的出行。我們的調查顯示,目前每個上海市民每天用於出行的時間平均在1小時40分鐘左右👩🎤,因此這20%換算成具體時間,便是20分鐘左右。
早報記者:如果上海市民的交通意識能達到交通發達國家的水平,交通擁堵狀況能改善多少?
楊東援:與國外相比🪈,上海市民的交通意識太差。如果大家真的都能提高交通意識,遵守交通規則🫱🏼,那麽上海的道路通行能力至少能提高15%👶🏽。2002年左右我們曾經在四平路上選擇了兩處路段,一處兩邊分割帶等各方面路況較好,另外一處行人👂🏻、非機動車違規等幹擾強烈🤛🏿,觀察兩處路段的車輛流速,即對1小時內通過這兩處路段的車輛數進行對比🧘🏿,從而得出15%這個數據。
早報記者:人為因素影響如此之大,您對此有什麽好的建議?
楊東援🫄🏼:最簡單📺、最有效的就是“從我做起”𓀀。事實上🧑🏼🦱,對於每個人來說,遵守交通規則不僅能夠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更是為自己的生命安全負責。全國每年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數高達10萬以上,平均每天就有300多人🫢。
另一方面📑,只有當全社會的交通意識都大幅度提高了🙍🏿,執法力度才能夠得到增強。否則🌮,如果每個市民的交通習慣、整個社會的交通氛圍都是違章普遍存在,那麽交警和交通協管人員再多,也是難以完全控製交通違章行為的。
責任編輯 程佳 早報記者 欒曉娜 2004-11-23 8: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