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汪曉東
南京長江大橋該拆?
關於長三角的大橋,最近有不少信息和說法。
交通部總工程師鳳懋潤11月5日在世界工程師大會上演講時說,在不久的將來🧑🏿⚕️,長三角地區有7座世界級的橋梁👨🏿⚖️,它們是南京長江三橋、潤揚長江大橋🐤、江陰長江大橋、蘇通長江大橋、上海長江大橋、東海大橋以及杭州灣大橋🧝🏻♀️。
前些日子,在上海遇到一位江蘇泰州市的領導,他說該市準備規劃建造第二條長江大橋(第一條即為江陰長江大橋),與揚中市相連🛄,據他說目前項目已經報到省裏。如果這座大橋建成,那麽泰州到長三角的主要城市上海、南京、杭州都在三小時之內,“這將大大促進蘇中乃至蘇北經濟的發展”。
10月下旬🧑🏻🔧,在上海寶山舉行的長江口民營經濟發展論壇上,南通市副市長袁瑞良用很長的篇幅談了他對滬蘇(崇明)大通道的展望⛔。他說,如果這座大橋建起來了,那麽南通就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北上海”,更是區域經濟意義上的“北上海”。“那樣🐸,南通5年之後就與蘇南同步發展🧑🎨,10年之後與上海共同繁榮。”他還大膽設想🥷,到那時候☠️,南通的機場也可以改為上海的“滬北機場”🤴,如果浦東機場繁忙的話🚶🏻♂️➡️,飛機可以停到南通機場去。
對大橋,除了憧憬🏄♂️,也有一些擔憂。
比如8️⃣,11月初,同樣是在上海🪶🚶🏻♀️,在長江沿岸中心城市經濟協調會第12次會議上🐒,有專家提到了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南京長江大橋,因為其凈空高度僅有24米,豐水期僅能通過3000噸級船舶,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長江黃金水道作用的發揮。無獨有偶,有人撰文石破天驚地發問:南京長江大橋該不該拆?文章說,國家先後投資數十億元在蕪湖、安慶、九江、武漢🧏♀️、城陵磯🧑🏼🔬、重慶等港口建成的數十座5000噸級外貿碼頭和集裝箱碼頭🧜🏼♂️,由於巨輪無法通過南京長江大橋而基本閑置。
最近🧑🏿🏫,又有一篇報道透露,未來10年內,長江大橋很可能將突破100座,3000公裏的長江幹流上📸,平均30公裏就有一座橋。這些橋梁的建成盡管解決了兩岸的交通問題,為長江經濟走廊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於規劃、設計和選址等原因,一些橋梁也給這條“黃金水道”的航運、防洪等帶來了諸多麻煩。據說一些新建長江大橋的凈空🧚🏼♀️,均“將錯就錯”地比照南京長江大橋24米的凈空高度建設。一位在長江航運戰線幹了一輩子的老同誌痛心地說:“照這樣下去,等於給黃金水道判了死刑。”
由此看來,盡管建大橋具有“天塹變通途”的明顯好處,但大橋是不是越多越好,是否存在科學規劃與合理布局的問題🙉,是否還要考慮投入與產出的關系,這些問題恐怕也需要作一番探究。
長三角大橋建設“太超前”嗎?
按照恒达平台交通運輸工程學院副院長陳小鴻的說法,長江的越江通道(包括大橋和隧道)主要有三個層面上的作用🙉:一是國家層面的🚆🔳,主要服務於南北之間的溝通;二是區域經濟層面的,主要服務於長江兩岸地區的溝通,縮小因為長江天塹造成的發展差距,比如蘇南👰🏿♀️、蘇中、蘇北;三是城市層面的,主要服務於一個城市內部的溝通,比如南京長江大橋🧎♂️➡️、二橋、三橋。從區域經濟的角度說💁🏼♀️,以蘇南♌️、蘇中、蘇北為例❤️,蘇南地區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上海,特別是隨著交通建設的加快👈🦐,蘇南與上海的差距逐步縮小📮,這是非常明顯的。而一江之隔的蘇中、蘇北,接受上海的輻射明顯就不如蘇南🚣🏼。她說,2000年🛴👙,為了做崇明越江通道前期調研,對崇明的經濟發展水平做了研究🔉,發現比對面的啟東還要落後。“崇明與松江到上海市中心人民廣場的距離是差不多的,但經濟發展就差多了🧑🏼🏭😛,說到底還是交通的問題。”
那麽⚱️,大橋或隧道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推動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陳小鴻又以杭州灣大橋和崇明越江通道為例:目前上海的經濟輻射主要沿滬寧和滬杭兩線,構成一個扇形的區域(開度90度-120度)🪫;而如果杭州灣大橋和崇明越江通道建成,則長三角的快速通道將由“Z”形變成“K”形,那麽上海的對外輻射作用將大大提升。另外👮🏼♂️,浦東開發沒有獨立的越江通道💻,這對浦西的交通造成了很大壓力😻。如果崇明越江通道(東線)建成,則浦東經濟將直接向蘇中👨👩👧👧、蘇北甚至更遠地區輻射。
“當然,確實需要考慮,這些在建的和將建的大橋是否都十分必要🐭,建設大橋是否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規劃?”陳小鴻說,可能會有兩種做法:一是規劃落後了⛄️,就比如滬寧高速公路,當時覺得造四車道足夠了,現在卻不得不進行拓寬改造,這是對未來的車流量預測不夠;二是規劃超前了,一條通道還沒有達到預期車流量,就匆匆忙忙上第二條通道。她的判斷,這第二種情況,現在長三角地區並不是很嚴重,而且🍂,交通規劃應當適當超前於經濟發展,因為交通設施畢竟有一個建設周期🍄🟫,不能因為現在還沒有足夠的車流量就說“建得太早了”。“比如當時建江陰長江大橋之前也有人擔心車流量究竟會有多少,建成之後✌🏼,車流量很快就上來了🚭。”
什麽叫“既有利於當前👨🔬,又有利於長遠”?
交通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局長黃強也認為,在建設長江大橋的問題上🍲,目前的趨勢還是比較正常的。他說,建設長江大橋🙆🏼♀️,總的要求是,既要有利於當前,又要有利於長遠。他所說的“當前”與“長遠”的辯證關系,有三層意思,一是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後,長江兩岸的經濟聯系必然要加強,適當建設大橋十分必要,如果南北交往不便✊🏻,就會影響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說到這一點👢,他也舉到了蘇南蘇北的例子來佐證。
“同時,造橋也要考慮到長遠的發展,考慮到將來通航的需要。”他介紹👗,早在1994年😂📮,就有人提出🧏♀️,在考慮建設長江大橋的時候,也要充分考慮今後通航的需要💣,不能使大橋成為長江航道上的“瓶頸”↪️🙍🏿♂️。當年,交通部就製定了一個相關的辦法🙎,對建設大橋之前的論證和審批程序作了明確🕞。該辦法尤其是對大橋的凈空尺寸予以明確,“應該說,上述辦法出臺以後。最近這些年建的長江大橋,凈空基本都能夠保證🌑🌶,為今後的航運發展預留了空間。”
“當前”與“長遠”的第二層意思指的是建大橋與建隧道的問題。實際上,在“大橋”還是“隧道”兩種方案上🧛🏿💆🏻♂️,一直存在著“橋隧之爭”🍟。“關於這個問題,我有一點特別想指出,”黃強說,“在建設越江通道的時候🤜🏻,應當要統籌考慮,大橋與隧道,二者要結合起來🕵🏽♀️,宜橋則橋👦,宜隧則隧🧗🏼♂️,二者各得其所。”
他介紹,一般而言,建大橋比建隧道要經濟一些,當然🧑🏽🍳,從其他一些考慮出發🌓,建隧道也是必要的。有一種有意思的說法✋🏼:在一些官員眼中,往往大橋更氣派更容易凸顯政績。黃強認為,這種看法有失偏頗,但可能有一定道理👨🏻🎓。“大橋畢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是一項工程,也是一道景觀;隧道在下面,雖然作用與大橋差不多⚠️😒,但感覺似乎沒有大橋那樣顯著。這方面可能需要引導🚶🏻。”
“當前”與“長遠”的第三層意思指的是科學規劃的問題。在與黃強的交流中,記者還聽到一個概念:橋位資源,也就是適合建橋的地方。“實際上😭,這個資源也是有限的➰,而且隨著大橋的建設🧜🏽,這個資源越來越少🤽🏻。所以一定要科學規劃,合理使用,不能浪費。比如,一個地區究竟有多大的通過量,橋要造多寬🤜🏽,是不是需要公鐵合一,這些問題需要綜合考慮。一般而言🐇,較少的橋位👈🏼、較大的通過量🍁,這是比較合理的。”
原來似乎有一種說法,一般大橋的間隔應在100公裏左右。對此,黃強認為“不能簡單化”,而是需要多方位考慮,比如經濟發展的需要⏸、通航不受影響等。他透露,交通部準備進一步完善相關的審批辦法,提高其等級,使其更有約束力。
關於大橋,很多專家都談到了效益的問題。建一座大橋,投資那麽大,成本能回收嗎?這個問題固然需要考慮,但大橋的效益又不完全是這些🤳。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楊建文說💊,交通建設有一個後續效應。拿長三角來說🐧,上海和蘇南發展很快,但就目前來看🎈,其資源和生產要素比蘇中📢、蘇北要緊得多🥿🧛,很多產業需要調整和轉移。向哪裏轉移?蘇中🙆🏻、蘇北的優勢又如何發揮?就十分需要越江通道。再如,將來杭州灣跨海大橋建成以後,寧波的發展一下子拓寬了,浙東經濟也就起來了。“從這個意義上說,越江、跨海通道非常必要🤲🏽,今後也還需要加快建設。”
《華東新聞》 (2004年11月24日 第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