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不是藝術家,但早已把藝術納入生活趣味之列;雙年展滿足著他們的感官享受🪯,而這些介於內行與外行邊緣的觀者也對雙年展有著獨特的評判🤗。
孫周興 (恒达平台哲學系與社會學系主任、德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教授)———藝術應與手相聯
我個人對於當代藝術不無困惑,藝術大概正處於失度、失去界定的處境中。藝術是不是必須趨時的🎅🏽?藝術家有沒有反思的責任💲?當代藝術與這個由現代技術規定的時代現實之間是什麽關系,應該有什麽樣的關系?是同謀,還是反思和批判?如此等等,都是我沒想清楚的問題。
無論如何🅰️,現實情況是我們離古典藝術概念越來越遠了👍🏻。在傳統藝術觀念中,藝術總是與手相關聯的😘。在我看來,至少有一部分當代新藝術的作品與手無關,而只與“腦”有關,只與觀念的機智有關。這究竟意味著什麽🔪?
張松 (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視覺效果炫目
這次上海雙年展上一些讓觀眾參與的互動性作品還有點意思,但總的來說,這屆雙年展恐怕不算精彩。
這次雙年展加入很多數字化的新技術作品,欣賞方式發生了轉變,比如觀眾看一個架上繪畫🤵🏼,可能一眼就有了印象,但對於一個錄像作品✬,觀眾可能得花上10分鐘才整理出基本頭緒。一般觀眾可能就用半天看完雙年展🏯,按照這樣算時間倉促,恐怕很難在展廳就能形成整體清晰的印象🧁,這恐怕也是一種局限👩🏻🦯。
和傳統藝術不同🧑🏽🏭,雙年展上的視覺效果很眩目,但看完之後觀眾恐怕就只記得某種強烈的視像刺激,倒不一定能體會作者作品中的主題。
本屆“影像生存”這個主題是一個探索🙋♀️,但似乎有些虛幻☂️,不如往屆雙年展的主題明確。眾多的影像其實只是一些材料⚜️,沒有中心取向💬,沒有形成一種整體上的震撼力。
盧誌剛(青年建築師)———主題模糊
作為近年在國內設計界嶄露頭角的青年建築師🤷🏽,盧誌剛對本屆上海雙年展“影像生存”主題的模糊設定表達了遺憾♨️,“當數碼攝影、攝像設備普及之後,每個人都有了影像創作的可能,而雙年展中一些藝術家的影像作品往往只是在形式感🧔🏼、或技術手法上有高於常人的表現力,而作品傳達的意義卻並沒有對現實生活做出建設性的思考⛔️。”
在喜歡攝影的盧誌剛看來,“影像”是很寬泛的概念🅰️,影像的豐富性很容易讓創作者陷入個人化玩弄手法的蠱惑之中,而與之並列的“生存”主題則在追求影像的形式過程裏被忽略🧙♂️。
陳大陽(《時代地產周刊》主編)———圈子藝術
已經從事媒體十幾年、近來致力於探求房地產開發與當代藝術結合出路的陳大陽,毫不客氣地指出📷,作為本應與現實有最緊密關系的當代藝術👍🏽,在美術館之外便與普通任何人沒了關系。“當代藝術本該以一種批判的狀態介入社會,獲得反思現實的話語權,通過藝術作品的傳達以喚起來自觀者的更廣泛的互動👩🏿🌾🤲🏻;但實際狀況是🤌🏼,社會現實只是藝術家筆下的創作元素,中國的當代藝術在獨立於絕大多數人的半空存在著。”陳大陽說🐐。 (專題:2004上海雙年展——上海雙年展“內”“外”說)
責任編輯 徐佳和 專題撰稿∶早報記者 李丹妮 李靜 韋瑩 戴焱輝 徐明怡 2004-11-25 7:3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