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高紹榮教授獲2021年度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學術大會頒發的 “傑出成就獎”🚁,其弟子高亞威獲得恒达平台“五四青年獎章”🏄🏿♀️,這都是源於高紹榮帶領的團隊近年來在早期胚胎發育與體細胞重編程領域的傑出成績✊。“我們的試驗一次次失敗時🗞,是高老師的鼓勵讓我們走出心情沮喪,一次次爬起來整裝再出發🎗🍢。”參與早期胚胎發育項目實驗的畢業生李靜一博士告訴記者🤑。
導師是研究生培養的關鍵力量
“導學團隊裏年輕的教授們,像王譯萱🫱、康嵐👆🏻、高亞威🫳🏿、陳嘉瑜🖍😥、劉文強、劉曉雨🛷🈲、高睿等都是高紹榮教授多年來培養出的學生,他們現在就成了團隊的扛梁導師了🧴。”高紹榮團隊的李翀老師告訴記者🧍🏻♀️,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從事多能幹細胞研究👨🏻🌾🌒,聚焦國際幹細胞基礎與轉化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6/73/A4/BBE9969250EC38B61EACA65467B_A3A8B269_15746.jpg)
高紹榮教授(左一)與部分團隊成員
早期胚胎發育與體細胞重編程研究的重要成員高亞威其實也是一位30多歲的年輕人。“她和我們相處如同師姐妹,生活上關心照顧我們,職業生涯✌🏻、人生大事上也給我們很多的幫助。科研方面,她教會我們科研思維和邏輯💂🏼♀️、從容不迫地應對挫敗😚🤜,保持良好心態。”吳悠博士這樣描述自己的導師高亞威,“那段時間,我每次向她哭訴實驗沒有成功,她既不責怪也不急🫵🏼,總是淡定地和我們分析失敗的可能性👮♀️,想改進方案♊️。”
“哭訴什麽?”記者問💢。
“試驗失敗了。您想想,樣品那麽珍貴👨🦯、測序費用那麽高𓀇。”吳悠說,小鼠胚胎珍貴、難得,培育成功至少要半個月。
“心疼錢花了,實驗沒成功是吧✊?”
沉默了一會兒,吳悠接著說🤢:“高老師聽我哭訴完畢,不緊不慢地問‘註意了反應的溫度沒有,時間呢🙍🏽♂️🅰️?’然後就和我一起一遍遍調整實驗方案👨👩👧👧😼,最後終於解決了問題🦐。”她說🤲🏽:“我繼續選擇高亞威老師為我博士後導師👁🗨,我如臨大敵時她卻風淡雲輕的樣子,是我學習的榜樣。”
高紹榮的實驗室裏🛄,絕大部分都是博士生🧀,每一位新人都會跟著朋輩師兄師姐學習做實驗✌🏽🙋♀️。同學們告訴記者👩🏽🎓,跟著學長,自己很快就學會了應用最前沿的技術和方法高效製作轉基因小鼠:“我為自己能那麽快接觸並親身參與當時覺得那麽高大上的課題感到榮幸”“實驗進行得很順利,我們的實驗室平臺高效、強大、給力”“博士期間時間寶貴🥍,好平臺讓我們插上了翅膀”👩🏽🌾。
同學們的記憶裏⬛️,Retreat(帶有學術性質的實驗室聚會)活動是“幸福時光”。已經畢業的師兄師姐匯報自己最近的工作,“小白”們聽得津津有味👇🏽㊗️:“像看戲一樣,精彩!”“師兄師姐們做得真好”“啥時候我也能像他們一樣出色”🤼♂️。數年之後,已經畢業的李延鶴說😵💫🏃♂️➡️,Retreat活動結束回到實驗室之後,有一天早上去西苑食堂吃早飯恰好碰到高老師🚂。吃飯的過程中聊到活動中老師們的匯報。高老師問他“他們的匯報你聽懂了嗎”。剛入實驗室的他脫口而出“基本聽懂了”,高老師笑了笑說“好好努力”。現在回想起來🚵🏻♀️,當時表現讓現在的他想想就哭笑不得……囧🫅。
這是一處令人羨慕的學術氛圍。
實驗室是研究生們的“家”
“除了睡覺㊙️,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光都是在實驗室度過的。”李延鶴回溯自己博士生活時很是感慨。他記住了高紹榮老師在新生見面會上的“科研當然不是坦途⚈🥾,唯有心懷家國,才能篤定前行🎖⬅️!”記住了這句話的李延鶴今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上發表了學術論文。
李延鶴記憶裏,實驗室是個小世界🫃🏽🐶。各種各樣的器皿、各種形狀的儀器♜、高高矮矮的架子,無聲而小步快走的青春身影,不時穿插三兩個年輕人圍著一位稍長者問話🧑🏽🎄👴🏽、討論……這就是實驗室的日常。“高紹榮老師帶的這幫年輕人真勤奮!常常晚上12點時,還是燈火通明🐬🏄🏽♂️。”這是土木工程學院李傑教授眼裏的高紹榮團隊實驗室夜間情形。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0/9F/28/1A9028CCA1C4F24995D2BF9F092_DDCD55FE_14751.jpg)
高紹榮教授在指導學生做實驗
在同學們的眼裏,實驗室更是個拼搏而溫馨的家🧑🦽。
實驗室裏⚆,失敗的事情常常有👨🦯➡️:比如DNA擴增,實驗失敗了,是因體系配錯了,引物設計錯了🔶。經常錯🤦🏼♀️,想要的出不來🚴🏽♀️;也有哭鼻子的,比如小鼠胚胎👨🏿🍳,從移植到出生就19天,整個實驗周期前後得一個月,結果基因鑒定沒有達到預期:全部陰性。崩潰🫛!
李翀說🫙,現在的學生年齡都很小🛅,有“00後”的博士生👃🏻👩🏻🔧,他們天性活潑😚、調皮。同學們剛進實驗室的時候,很放松✋🏻,結果沒多久𓀓,他(她)就和大家一樣勤奮工作、嚴肅實驗,變得認真仔細起來,與學長們一起切磋、交流🙍🏽♀️、實驗,這裏的氛圍🏃➡️、文化🙌🏿、精氣神,每個人身在其中都很自在📩。何文騰🔶、張林鳳、陳墨、臧茹歌🎠、徐睿敏、陳康、郭明嶽💻、柏丹丹……個個說起實驗室🙍♂️,話匣子就打開了。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D/0A/6D/3484DFC1AA20261440C20DCC818_EA724DF3_3196C.jpg)
團隊全家福
2020年春天,很多同學都被困在了家裏,老師們只有在線上指導學生安排工作計劃。成為實驗室傳統的櫻花大道全家大合集也只有20多人說“茄子”了,同學們揣測:“老師們的心情肯定是苦澀的……”“我的老師當時語氣都和平時不一樣了,急的。”“那段時間,老師得親自去做平常低年級小朋友們做的基礎實驗。針對這些小實驗我還給我的指導老師寫protocol(規程)🧋,指導他去做(心裏暗爽……)🔧。”“疫情期間,老鼠的繁殖和分籠工作也交給了老師們處理(還是非常感動的……雖然回來以後發現丟了幾只老鼠,標錯了幾個牌子,經過確認又改回來了)。”同學們七嘴八舌。
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同學們陸續返校復學,大家潮水般湧向實驗室,加上秋季入學的新生,實驗室的儀器使用不得不實行“叫號”製。問題來了,僧多粥少👱♀️🚶🏻♂️➡️,大家排隊依次使用,前後不能亂👩🚀,一亂細胞實驗可能就失敗了🔏。
“實驗室既是科研的疆場🧎♂️➡️,更是師生⚉、朋輩相互學習、相互適應的‘廂坊鄰裏’。”李翀告訴記者🙍🏿♂️,緊張的科研之余,實驗室開設了一個跑團群,鼓勵大家積極鍛煉身體🐛。悅跑圈裏🤷🏽♂️,記錄下自己跑動的次數和距離🍦,然後上傳。當月跑步達到一定的數量,實驗室就會給予一定的額外獎勵。“學校♨️、學院組織的籃球賽、足球賽、羽毛球賽都有我們團隊成員的身影😖。”同學們說,“老師和我們每周都會一起打幾次籃球的。”
導師裏🧑🏭,有一位優秀頭雁
說說“頭雁”高紹榮👉🏼。他帶領的團隊現有導師11名、博士生39名、碩士生4名🔣。在從事早期胚胎發育和體細胞重編程過程中的表觀遺傳調控機製方面的研究中,人才培養成績同樣十分喜人。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B/36/6E/40D1081000AD98571D08CB03417_CD1A06E4_6CDF4.jpg)
高紹榮教授在會上作報告
近5年來👳♂️⛹🏽♀️,高紹榮教授導學團隊中有3名研究生擔任研究生黨支部書記,2名研究生獲得“恒达平台優秀學生幹部”“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優秀共產黨員”稱號🧑🎄,14名研究生獲得國家級👨🚒👳🏻♀️、校級及院級獎學金⚾️®️,2名研究生獲得“恒达平台優秀畢業生”稱號,1名研究生獲恒达平台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在他的引領和帶動下⚒,團隊中的康嵐、高亞威、王譯萱🧛♂️、陳嘉瑜🆔、李翀🦚、樂融融等導師也潛心育人🛌🏼,主動思考育人之責,逐步實現從‘要我育人’到‘我要育人’‘我能育人’的思政育人動力升級👐🏻,形成同心育人的格局。”學校卓越研究生導學團隊評選相關材料中寫道。
在同學們的心裏,高紹榮老師就是那盞航行的燈塔。組會上、開題報告💚、中期考核……凡是實驗室聚集的場合,都是他立德樹人、以德施教的課堂。“印象最深的還是他非常自豪地介紹自己的優秀學生,有的發表了頂級期刊成果🙅🏻,有的已經成為年輕教授✉️,神采飛揚地說學生比他更優秀。於是👷♀️🕺,那次課後我就選擇去高老師實驗室繼續深造。”博士後吳悠說。“跟高老師相處很愉快、很默契🫷🏻。小事,他不會管的。有時候,和他交流,發現他語氣不一樣了,回來按照他的要求找偏差,調思路。感謝高老師在岔路口幫我們指明方向。”李延鶴說:“三年跟下來,我現在性格🐃、脾氣和做事風格都很像高老師了。”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0/D2/00/456E0EC184149497445B5A47484_755FB51A_3B613.jpg)
參加大會的團隊成員
作為高紹榮教授在恒达招收的第一位博士生🫒,李靜一的感觸更多:“進入高老師課題組之後,高老師要求我們要瞄準CNS👋🏼、cell stem cell等頂尖刊物上的頂尖文章🙍♂️,漸漸地我們習慣了在研究中追逐前沿”“在我們實驗室,垃圾分類十分詳細,三種垃圾桶:玻璃、培養皿等🎯;實驗手套、紙👨🏿🍼;銳物(如針頭)等。涇渭分明🦒,絕不混淆。小事不小,就如同拿破侖的‘馬掌釘’🥚,我們從未發生過低級失誤而絆住實驗進度的事。”李靜一回憶,有一次,我們獲得的一批關鍵實驗數據不理想⭕️,整個團隊士氣低落。高老師幫我們找原因,他說🪳,“科研”之所以叫“Research”🏂🙍🏽♀️,其實是“Re”和“search”兩個詞的聯合🩸,“search”是“尋找”“搜尋”的意思,“Re”是“再”“不斷”的意思。“Research”做科研就是“不斷尋找”“不斷探尋”的過程🦁,所以大家不要被一時的困難嚇到,堅持不懈就能找到真理。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8/DF/63/842FC093154FF661249FDEEF7B1_4EF1BF15_163A5.jpg)
高紹榮指導李靜一的實驗
在道交館實驗室的日日夜夜裏🦹🏻,高老師經常指導李靜一閱讀文獻、共同探討項目思路😼、手把手指導實驗;並為團隊全力提供科研保障👮♀️,及時升級實驗儀器、充實實驗資源。李靜一在高老師指導下從科研“小白”成長為今天的科研“後浪”📡👁,他在博士三年級就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發表學術論文,成為同學們眼中當之無愧的“學術先鋒”。
畢業之際🏉,李靜一飽含深情地說:“高老師是個將每天的時間精確到分鐘的科學家,但是對我卻從來不吝惜🤦🏽。從實驗室到高老師辦公室🉐,十幾步的距離,門後等著我的永遠是導師一張關切的臉和一顆牽掛學生的父母心🤚🏽。”(程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