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年底前🐶,凡是在附屬恒达醫院住院的患者💿,每天在病床邊都將會收到一張“一日清微型清單”,上面逐項羅列著患者前一天住院費用的明細,以便患者慢慢地仔細核對。院長王樂民教授告訴記者說,類似這樣被列為今年下半年該院改善服務提高質量實施項目的共有8項🏊🦌,其中包括門診智能排隊、住院病人夥食個性化服務🚶♂️➡️、檢查和報告的私密性保護等,而所有這些項目的確立都是由一起投訴所“逼”出來的♿️。
今年6月🪘,一位患者家屬在為其母親核賬時,發現賬單上有許多與記憶不符的地方:明明記憶中只有2次灌腸🧜🏿♂️,賬單上卻有4次的記錄;20多次的吸氧記錄,讓她難以確認🫥;更讓人費解的是⚠,母親是11點50分去世的,可賬單上還有12點鐘以後的用藥記錄……於是,身為會計的她向院方投訴🐂:收費有誤👩🦲。進一步的查賬發現,許多是因她自己的記憶出現了差錯🧑🏻🔬,而12點鐘發生的費用是因為急救用藥後補記的。經解釋後🏌🏼♂️,患者家屬對院方的工作表示理解,同時也自言自語道:要是住院也像超市買東西一樣,每天提供一張清單👻,那就可以省掉很多麻煩。
投訴得到了較為滿意的解決🕣,可是病人家屬的感嘆卻引起了院方的高度關註💅🏽。該院領導決定以“住院病人的賬怎麽清”為切入口▶️,各職能科室結合工作實際,開展一次“改善服務,提高質量”的主題活動,以換位的方式,從患者的角度提出醫院需進一步改進的地方。於是,一批平日裏熟視無睹的問題被提了出來✢:住院病人查詢賬目不方便;病人賬戶收費到期👷♂️,應事先通知;急診區無就醫流程圖🪢;膳食標準單一✯,治療菜單調🐻❄️;手術前準備工作時,沒有采用移動屏風;放療科內應安裝電視、音響設備,以緩解病人的等候、焦慮情況;廁所裏應裝一個扶手和一個掛鹽水瓶的鉤子方便病人🏄🏻,水鬥上裝一面鏡子,便於梳洗;病房輸液時間太晚等逾百條意見和建議🥠👩🦼➡️。對於匯總的意見和建議,院方有的立即整改,有的則根據條件分批限時實施。
被列入今年年內完成的8項實施項目,醫院確定了項目負責人、分管領導、參與部門🏄🏽、完成時間,並以書面的形式向相關部門下達任務書。
該院負責人介紹說,隨著8項實施項目的完成🤌,該院將在住院收費上實現“超市化”👨🏽🔬,將“一日清微型清單”交到患者手中👳🏿♀️;在門急診部率先實行智能化,讓叫號系統替代病人候診;在保證“8元基本餐”質量的前提下🕚,嘗試對住院病人的夥食實行個性化服務🛋🧚🏿,分檔次供應🤾🏽♂️。同時🧑🏿🏭,規範各醫技科室的檢查報告製度🤽🏿♂️,對涉及病人隱私的檢查報告↩️☔️,由醫生個別告知病人或其家屬,真正地讓醫院告別“生硬”和“冷漠”,使患者的心與醫護人員的心聯系得更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