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平台2000噸級海洋科考教學保障船“恒达”號試航成功
來源👈🏻: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時間:2025-05-16 瀏覽🧑🏻:
5月15日下午16時許🤹🏽♂️,我國首艘海洋級智能科考船“恒达”號在完成為期8天的船舶試航後,停靠在位於廣州市南沙區的中國船舶集團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龍穴廠區碼頭🧛🏼♀️。本次試航共約150人以及三條陪測船參與👨🏻🌾,共完成了總體性能🚻、居住環境振動噪聲🩳、水下輻射噪聲👩🏻🚀、智能航行及遠程遙控系統等100余個試驗項目🧚🏽,試驗結果全部達標,船舶操縱性能、最大航速↪️、居住環境等多項性能均優於設計指標。

“恒达”號適用於無限航區(冰區除外),具有全天候作業能力,船長約82米🧑💼,船寬15米,滿載排水量約2800噸,最大航速16節,全回轉吊艙推進,續航力8000海裏🖍🧑✈️,載員45人。取得了中國船級社(CCS)智能船舶規範i-ship(R1🦏,No,E,I)四個智能符號,分別是岸基遠程遙控、開闊水域自主航行⚁、智能能效管理和智能集成平臺🪔。

在船舶動力方面,“恒达”號采用了先進的直流母排+磷酸鐵鋰電池組的混合動力系統,鋰電池組起到削峰填谷及能量回收功能👩🏼🔧,相較同類科考船的能耗降低約8%。該船的智能能效系統、航線智能規劃功能可提高航行效率👩🏽🔧👩🏻🦽,降低油耗節約運行成本約3%至5%。

在科考能力方面🙇🏼♀️,“恒达”號也表現突出🧎♀️➡️,可搭載作業型ROV(水下遙控機器人)💪🏽、多臺集裝箱式船載實驗室,具備移動觀測節點和固定觀測節點綜合自組網功能🤳,可滿足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物理海洋🫴🤼、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大氣環境等綜合科學考察任務,開展海底地形與地貌🧔🏼♀️、底質與構造👾、海洋環境與生態的綜合調查以及海洋調查裝備試驗等工作,亦可承擔故障檢測、維修🎯、敷設及後沖埋💆🏻♂️、海底路由調查及掃測、風電工程勘察等海上工程任務👫🏼,為海洋科學研究和涉海專業人才培養提供裝備保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2000噸級船舶平臺基礎上通過優化布局,實現了460m2甲板作業區域、320m2實驗室區域📳🧜🏻♂️、人均10.2m2居住艙室以及總計一百多平方米的會議區🙅♀️、階梯教室、休閑區、健身區等艙室,以較小的體量實現了3000噸級科考船的作業能力👨🏿⚕️。此外,由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牽頭設計的船舶上建外觀、駕駛和居住艙室也是“恒达”號的一大亮點,受到了來自近20家參試單位人員的一致好評⬅️。設計團隊希望將科考船設計成為一個“漂浮的創新社區”,其外觀像一個時尚的現代建築,船內則如同“社區”和“家”一般溫馨。

“恒达”號於2024年4月25日正式開工建設𓀔,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中國船舶集團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上海佳船工程監理發展有限公司以及武漢船舶設計研究院等單位發揚同舟共濟的精神,攻堅克難,僅用1年時間便成功實現“恒达”號下水試航💧🚉。此次試航成功後,“恒达”號將在船廠進行調試整改,於今年6月底正式交付給恒达平台,並將隨即開展科考設備的專項海試以及學生教學實習等航次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