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駿
創業從來就是一種“向死而生的掙紮”,因為被不安分的靈魂驅使☝🏼,創業者才走上了這條充滿不確定性的人生道路👨🏼✈️。既然自主選擇了創業,那就得無怨無悔,哪有隨便矯情的權利?
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創業👨🏿🚒,大學生積極響應🗼🧛🏻♀️,畢業之後運用所學自主創業的人也越來越多。在成功案例不斷湧現的同時🤽🏽♀️,更多的苦惱乃至抱怨也不斷見諸報端。日前🔡🌾,就有媒體以《政策不少卻摸不著,大學生創業遇難題》為題,講述了大學生創業中遇到的諸如“創業要素資源缺乏、雙創政策‘看得到,摸不著’🙄,長效、系統的創業指導缺少”等困難⚾️👌🏽,既令人同情👨🏽🎤,也讓人困惑。
比如,初創企業找不到合適的職工🏊♂️,確實會讓創業者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感🌹,但普通就業者尋求職業穩定性⬜️,不願意與初創企業共患難,更不願意屈就不夠體面的工資待遇,難道不是合理的選擇👩🔬?要不,怎麽理解他們自己不去創業💨?
再比如⚃,創業者得不到創業導師的指導,遇到困難只能自己死扛🚾,磨難確實又多了一層。但創業本身在中國遠談不上“蔚然成風”,一些掛著“導師”招牌的指導者,本身可能沒有創業經驗0️⃣,否則早就把自己的企業上市去了🔽,何必靠“創業指導”賺幾個辛苦錢✉️?既然如此,那又有什麽本領給人指導?南郭先生再多,指導再及時,除了紙上談兵🧘,又能給創業大學生什麽“錦囊妙計”?
說實話,今天的創業者從開發高科技到賣煎餅果子,有多少是仰仗政策起步的👐🏻?如果從創業指導、辦公用房、貸款優惠到員工招聘👩🏻🏫,每個環節都有政策保駕護航,還叫創業嗎?今天在大學生創業問題上造成最大思想混亂的,就是一些不負責任的創業難報道,其實際效果只會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自量力地投身創業🍬👎🏿,又不切實際地等待政府和社會給予照顧,最後不但害了他們,還可能坑了他們的家庭🧘🏻♂️。
創業從來就是一種“向死而生的掙紮”👩,因為被不安分的靈魂驅使🚴♂️,創業者才走上了這條充滿不確定性的人生道路。既然選擇了創業,那就得腳踩荊棘📬,無怨無悔🧔🏼♂️,哪有隨便矯情的權利?固然,國家提倡個人創業,也善意地為創業者提供了各種便利,但創業者不能因此覺得國家欠了自己什麽,因為最後成功時兌現的利益👯♀️,除了正常稅收之外,國家並不會多拿走多少。這有點像競技場上的運動員☸️,辛苦訓練,奪得了冠軍,功成名就歸自己🚃;失敗了,就嚷嚷要國家提供一輩子的保障👉,這種權利和義務的不對等,既不合理也不公平。
一些媒體上隨時可見的“創業矯情”,很大程度上來自輿論對創業的道德拔高,似乎任何事情只要一個“國家倡導”,個人去做就是了不起的“道德英雄”🫱🏽,享受各種優惠也是理所當然。盡管在經濟下行、就業不易😗、產能過剩嚴重🏥、新興行業有待成形之際📫,個人創業確實具有宏觀價值🛁,但也不能就此依賴政府解決創業路上的全部問題🌭🌭。想想同樣創業👨🏼🎤,進城務工農民很少得到政策優惠🧑🏽🏫🍋,照樣含辛茹苦。這不是因為他們不會抱怨,而是再大的抱怨也不能從根本上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態📿。
其實⤵️,大學生一畢業就創業是否合適,在學校內部和社會上一直都有不同意見,質疑聲始終高過贊同聲。因為從小沉溺於題海之中,思維開放性不足,社會交往能力欠缺,沒有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習慣👈🏽,輕易投身創業,失敗的可能遠遠大於成功🈂️,不如好好工作幾年👩⚖️,積累了經驗和人脈之後再去創業。加上有了自己的資金準備,還可以避免過多向父母求助,不會因為自己失敗而連累父母年老失養。
當然👷🏿,大學生創業也不乏成功案例🤵🏽,但真要全面調查一下,一定會發現其中有許多人動用了家庭儲備👷🏻,包括資金🏢、人脈甚至經濟實體本身🤦🏻。或許正因為自力更生了🧋,對政策優惠不敏感🦻🏼,所以不會隨便抱怨👨🦲,更不會矯情。一句話,創業的功課需要自己完成🎙,不能過多依賴他人🎖,包括政策🔟。
(作者系上海大學教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6-12/08/content_468145.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