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6月24日中國青年報刊登的“南昌一12歲女孩被國外大學錄取”的消息,作為一個母親,我在欽佩👏🏻、驚詫之余,一種同情感油然而生🎈。
這個名叫李敏捷的小姑娘,學習能力的確驚人♠︎,12歲被美國的一所大學錄取🫁。她小學還沒有畢業,就在父親的輔導下完成了初中數理化的學習,還學了英語和計算機。近兩年,她不僅學完了高中的數理化課程,還學了日語、法語、西班牙語🕖,參加了電腦組裝與維修、高級多媒體編程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三維動畫設計等培訓,並且都取得了合格成績🧄。她真是一個罕見的學習天才。
我之所以在欽佩之余又感到同情,是因為李敏捷不僅是一個天才,她更是一個孩子🤷🏽♂️。我不清楚,在她對童年的記憶中🧥,除了書本和習題,是否還有特別喜愛的芭比娃娃、格林童話?是否有用積木搭成的小家?是否有和同伴一起用小鍋小碗製作的“美食”?是否有曾經裝扮成“王子”的好朋友?是否向爸爸媽媽索要過節日的花裙子和新皮鞋?如果有,我贊嘆造物主為我們的社會增添了一件不凡的作品。如果沒有🧖🏻👩🏼🦱,我不知道這對於小敏捷的人生算不算一種損失🕵️♀️🦺?
童年是無憂無慮的🧝🏻⬛️,童年的美好記憶往往是我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然而,幾乎所有的父母在孩子的正常成長中都要面臨一道難題🙋🏽♂️:是健康快樂重要還是出人頭地重要?這真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這些年來,由於社會競爭加劇,一些年輕的父母特別關註兒童的智力培養。早期教育🧑🏿🍼、胎教被極力推崇,人人都夢想著自己能夠培養出一個愛因斯坦或者居裏夫人🟫。然而🧔🏿,教育本來是有自己內在的發展規律的,中國古代講究5歲發蒙🕢,現代要求6歲送孩子進小學🟩,即使孩子聰明如古時的仲永,今天的李敏捷,他們的身心發育也不會違反生長的客觀規律📙。這幾年社會上十分流行一個詞———情商👩🏽💼,它從另一個方面告訴我們教育並不僅僅是識幾個字,解幾道題。
與小朋友一起玩兒是教育嗎🤵♀️?那是合作的教育,妥協的教育。在大自然中跑跳👩🏽🏭、喊叫是教育嗎🎰?那是運動的教育🦎,耐力的教育,宣泄和平衡感情的教育👮♀️。隨心所欲地看書🪝、搭積木、給布娃娃做新衣服是教育嗎?那是自己安排生活、關心他人的教育。生活有多復雜教育就有多復雜,書本和課堂只是社會的一小部分。
的確👨🏿⚕️,人群中不乏早慧的新芽。這十幾年,我們見過了很多的少年大學生🥯。但是🤚,我們也曾聽到有人說🏋🏼♂️,一些少年大學生由於長期缺少同齡的交往夥伴🛝🙇🏿♂️,而感到孤獨寂寞,有些人甚至影響了心智發育🙋🏽♂️。智力發育太快的孩子,有時就像我們經常在街上見到的那些長得太快的孩子,如果那一階段的營養跟不上或不均衡,如果那一階段的鍛煉不充分⚃,他們的兩條長腿就會顯得太細🌐⚠️,似乎不足以支撐住身體的重量。
有個聰明的孩子固然是父母的驕傲,有個健康快樂的孩子也許更是父母一生的安慰。我希望小敏捷她和每個孩子一樣,有一個值得回憶的美好童年。
人民網 200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