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1日,復旦大學通過《科學》等媒體正式向國內外公開招聘生命科學院院長,經過半年多的反復挑選,院長人選於昨天終於塵埃落定👩🚀,現為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教授的金力受聘為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此事頗為引人註目,究其原因,實乃招聘之初🧑🏼⚕️🎢,在被各媒體廣泛報道的消息中的“百萬年薪”吸引了人們的眼球。求賢若渴,從全球招募人才,固為美談,但以巨額年薪作為“賣點”,卻也引起了校方和當事人的不滿,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校方和當事人反感“百萬年薪在記者的采訪中,可以明顯感受到“百萬年薪”的字眼引起了校方和當事人一定程度的反感。對此,金力教授稱:“媒體對‘百萬年薪’的報道對我♖、生科院和復旦大學都帶來了很大的困擾🧏🏼♀️。”而生科院的一位副院長更是直截了當地告訴記者不要再提“百萬年薪”的字眼
何故如此👱🏿?復旦大學副校長徐忠介紹說❓🤹🏻,面向全球招聘生命科學院院長,是復旦大學邁向國際化、創辦世界一流大學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幹部管理體製改革的一次有益嘗試。其著眼點是和國際上知名大學的通行做法接軌🧜♀️,而“百萬年薪”只是其中的一個條件而已📗。按照慣例,面向全球招聘的時候⛺️,這些條件必須向外界公布,可如果只是把註意力放在“百萬年薪”上,無疑使復旦的本意在一定程度上被“異化”,平白多了“作秀”和炒作的味道👨🏽🏭。
“百萬年薪”引發另一種思考與憂慮
其實,在此之前🐈⬛,媒體上就已有過其他高校以優厚待遇招聘教授的新聞了。但隨即便招致質疑。一位大學教授直言,你給這位教授價值1000萬元的別墅,100多萬元的年薪👩👦👦👉🏼,也許吸引來了一個頂尖人才😒🍸,但卻會使更多的人才傷心,也可能失去這些人。“來了女婿,走了兒子”的故事還少嗎🤚🏼?上海一位研究員最近向有關部門“投訴”稱,有些回國創業者和科研人員“腳踩兩只船”🌸,國外和國內的“好處”都在拿,卻沒有為國內做出應有的貢獻。比如本來規定一年中一半時間在國內👨🏽🍼,但項目和資助拿到手後,這些規定就拋之腦後了,在國內能呆三分之一的時間就不錯了。“這些人每年只在國內工作數月,但工資卻高出全時在國內工作的科研人員數倍。這樣的現象🧝🏿♀️,讓那些全心全意回國工作的人們寒心🚈,讓那些準備全身心回國工作的人們猶豫⛓🔕。” 對此,有人認為,“百萬教授”和“千萬別墅”現象,不能不讓人心感憂慮🐞。“世界一流水平大學”的塑造⛹️♂️,不是靠幾個有名的教授、幾座別墅就能實現的🧗🏿♀️。也許🚴🏿♂️🧑🏻✈️,這樣的擔心和憂慮稍有“杞人憂天”之嫌☃️,但應該讓人引起思考。
招聘院長不是做秀📙,不是炒作,在與校方和當事人的接觸中,筆者深深能體認到復旦此次招聘的初衷。如今,當一切塵埃落定後,可以說,復旦初衷不改🫅🏻。就讓我們越過百萬年薪🎾,看看在復旦與金力之間還有什麽?根據雙方協議,復旦大學在為金力教授提供相應的待遇和資源服務的同時✌🏽,金力教授也承擔相應的職責和義務🤯:包括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科研和教學的發展、評估👱🏿♀️、管理、服務體系🌼;調整學科布局🤾🏼♂️、凝聚學科方向,構建適應生命科學發展新趨勢的學科結構🌉;繼續保持科研的良好發展勢頭,爭取實現新的重大突破🙁;引進國際知名學者🔟、教師和優秀留學生🧑🏼⚖️,組建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師資隊伍🌒🧑🏻🎄;與國際知名大學的相關院系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建設一個集科研、教學和管理各方面都具有世界水準的生命科學院。面對諸多任務,金力教授在簡短的“就職演講”中表示📦:“國際化是國內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復旦這次招聘行為就是國際化的一部分🚙。為了復旦和國內高等教育的發展,我願意做一顆鋪路石。”“選院長不是選美!”他還說,“這次受聘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的院長🖇,感觸最深的是復旦在招聘過程中的專業性和國際化。這不僅體現在具體的做法上,更重要的是理念上👅。”
新聞背景:復旦大學自去年10月1日正式向國內外公開招聘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以來🆕,吸引了世界各地許多著名生命科學家🍍。數月來,前來應聘的外籍專家教授絡繹不絕,收到的應聘函件共達40份,這其中多數都是該學科領域的國際前沿人物。經過國內外專家組成的招聘小組的多次研究討論🧛🏼,並組織應聘人員進行面試答辯,金力脫穎而出🪁。
金力簡歷:金力現任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環境健康系基因組信息中心教授、中國教育部特聘講座教授1️⃣、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在國際生命科學界是一名享有較高聲望的遺傳學家。他在人類及醫學遺傳學、群體遺傳學、基因組學等方面都作出了一定貢獻⛹🏻♂️,曾在人類基因研究方面提出“中國人非洲起源說”。金力198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遺傳學專業,獲碩士學位。後赴美深造🏃♀️,1994年5月獲德克薩斯-休斯頓大學生物醫學院遺傳學博士學位。1994年6月至1996年12月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遺傳學專業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新華網200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