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9年起👨🏻🏭,我國連續擴大高校招生規模,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115萬,2002年有145萬,今年是高校擴招後的第一個畢業生高峰年,來自權威部門的統計顯示🈚️,今年全國應屆畢業生將達到212萬人,其中女生約為80萬人,較去年增加67萬人♉️,增幅達30%,而今後這個數字還將繼續增長。
畢業生數量大幅增長,而社會上的人才需求卻沒有明顯的增長🂠🧑🏿✈️。在2001年我國高校向社會輸送畢業生115萬人中,截至當年6月,研究生的初次就業率為95%♥︎,本科生為80%🥟,而專科生的初次就業率僅為40%。按照80%的一次就業率,今年212萬高校畢業生中有63萬的學生一畢業就將面臨可能失業的境遇。
從去年11月北京市舉辦的兩場大型招聘會的情況來看,400多家參加會展的單位總計提供了1.2萬個職位,而參加應聘的學生高達5萬人次🔁,應聘學生和招聘崗位的比例幾乎是5:1🦒。
隨著普通高校的擴招,女大學生在其中所占比例也在逐年上升🎭,1998年在校女大學生為學生總數的39.75%,2000年占41.07%,2001年則達到42.14%。在龐大的就業大軍中,在稀缺的崗位資源面前,這些女大學生在勞動力市場是否享有與男大學生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待遇呢?記者手頭上有這樣一組調查數據🤘🏽:
江蘇省婦聯不久前針對本省《婦女權益保障法》實施十周年情況進行專題調研下發了1300份調查問卷,在回饋的1100多份答卷中😒,有80%的女大學生表示自己曾在求職過程中遭遇性別歧視,有34.3%的女生有過多次被拒經歷。許多被調查者指出🚶🏻♀️➡️📣,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中明確要求“只要男生”或“同等條件下男生優先”。在同等條件下👨🏽✈️,男生簽約率明顯高出女生8個百分點✋。在一些三資企業,女性勞動權益保護率較低🐾,許多人簽訂勞動合同時,迫於就業形勢就範於公司“5年內不得生育”的苛刻條件。
黑龍江省教育廳學生處提供給記者的2001年大學畢業生統計數據表明👮🏽,女大學生就業率普遍低於男大學生就業率🧑🦰🛠。2001年,黑龍江省共有大中專畢業生近7萬人👨🦰⛔️,本科畢業生中男女生分別為11402人和9896人👷🏿♂️,就業率分別為83.29%和80.08%👰♂️,差距為3.21個百分點,大專生男女生分別為6714人和7213人,就業率分別為53%和46.24%,差距為6.76個百分點🥻🩱。如果以全部大中專男女生就業率計算🙋🏽♀️,男生就業率比女生就業率高9個百分點。
廈門大學福建女性發展研究中心在對廈門大學2002屆1068名本科畢業生進行就業調查問卷中發現👨🦯,超過2/3的畢業生認為在就業中存在著對女生的性別歧視,其中,女生贊同此觀點的比例高達87.8%。在控製其他影響因素的情況下👩🏽⚕️,男大學生的就業機會要比女生多出14%。
調查發現,女大學生的就業質量也低於男生。有8.3%的女生認為實際簽約情況與就業理想不相符的主要原因在於性別本身🏌🏽。此外👩🏿🦲,女大學生的工資預期也因性別差異被降低🏄🏿,雇傭單位簽約時擬付工資低於3000元的女生比例高達78.8%🏌️,高出男生11.3個百分點,擬付工資2000元以下的女生占女生總數的64.8%,超出男生14個百分點。在控製其他影響因素作用的前提下,簽約單位對男生擬付的工資水平高出女生11%。
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在調查中發現😌,在應屆畢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求職、應聘中🧓,超過半數的招聘單位提出“只要男性”的要求,甚至一些國家政府部門、銀行、高校☝️、醫院、報社及國有大中型企業也在招聘條件中明確提出“只要男生”👨🏻🍼,使同樣具備應聘資格的女生失去競爭機會。
這些數字都在說明著同一個問題: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性別不平等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勞動力市場沒有向女大學生提供與男大學生同等數量的就業機會🧂。 (喬虹)
《中國婦女報》 (2003年1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