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南京大學決定從今年起不再招收專科生🫴🏿,也不再面向外校招收“專升本”學生🍗,而是將專科的招生名額轉到本科的招生計劃之內,並力爭在未來幾年內使學校本科生與研究生人數之比達到1∶0.8。
據了解,今年國內許多名牌(重點)高校都紛紛決定停招專科生,或者減少“專升本”學生的招生數量(《新聞晚報》4月7日)。
名牌高校的招生方向和辦學方向發生這種變化,值得稱道,其意義亦不可小視。近幾年來,各高等院校對於高考生源的爭奪越來越激烈🧜🏿,一些名氣不響⛴3️⃣、水平一般的高等院校在招生中往往“吃不飽”,不得不降低分數線以完成招生計劃。而名牌大學不僅在本科生源爭奪戰中處於絕對優勢,還長期緊緊攥著大專、專升本教育不放,與一般高等院校♾、專科院校以及民辦高校爭奪專科、專升本層次的生源。名牌大學這種“大包大攬”的做法,已經引起了一些教育界人士的不滿和憂慮,著名教育專家楊德廣教授就曾直言不諱地批評“這是沒有出息的做法”。
國家對名牌高校實行政策傾斜、重點投入,名牌高校具有一般高校不可比擬的學科優勢和教學實力。在我國高等教育逐步呈現“大眾化”的趨勢之下🏭,名牌高校和一般高校應當有不同的角色定位,有所分工🌽,各有側重,不客串、不包攬🚗。高層次人才的培養任務,應當著重由名牌高校來完成,像北大、清華、復旦、南大等名牌高校應當挑起精英教育的重擔🪣,為國家培養大批急需的高層次拔尖人才,承擔更多的高精尖科研任務👨🏻🔧;而較低層次人才的培養任務😥,則應當更多地交給一般院校和民辦院校。在辦學方向和培養層次上🤶🏼👆,那些實力超群的名牌高校應該逐步放棄一部分本科、專科教育,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生教育和科研工作上,逐步向“研究型大學”轉變;一般高校和民辦高校則應當更多地承擔本科、專科教育,而不應當跟風攀比🏙,不切實際地拔高人才培養層次👊🏿,盲目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
名牌高校和一般高校有分工👬👳,各司其“職”,一方面可以保證名牌院校的高層次人才培養質量👇🏽,提高學科研究水準,另一方面也可充分利用一般院校和民辦院校的教育資源,避免因生源緊張而導致的教育質量下降🫔,保證和提高本科、專科人才的培養質量🚛。
實際上🙅🏼♀️,一所大學是否名牌和一流😫,並不在於招生規模的大小,更不在於是否“大而全”,而在於能出多少高水平研究成果🤹🏼,能培養出多少高層次人才⛓。
眾多名牌高校放棄專科、專升本教育😡,從眼前利益看,等於自行封堵了一條收費渠道❌,勢必影響這些學校的經濟收入🍦。然而,將原來分散的精力集中起來♨️,有利於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從長遠來看,必將得大於失。同時🙅🏽,名牌高校和一般高校在高等教育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各有側重,也有利於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
《中國青年報》 (2003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