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復旦大學選修鄧小平理論課的學生在試聽第一節課時都接到了上課的社科部教師姜華的一份學生和老師的權利和職責都十分明確的“課程公約”↔️。“公約”詳細列出了他對學生的要求,以及學生在課內、課外做些什麽就能向老師要求得到什麽樣的分數。這是復旦大學實行學分製後的“新產物”之一👨🏽🔧。此次社科部老師推出的“課程公約”是為了讓學生在試聽之初就能夠了解上這門課的要求🏃🏻,不再是學習🤥、考試一筆“糊塗賬”。
過去,學生每門功課的成績雖然最後都由出勤率、課堂提問、作業質量以及最後考試成績組成,但事實上🏰,學生對於自己期末的成績究竟是如何評出的了解並不多,常常是一筆“糊塗賬”。而學校在未實行選課製時🔞,所采取的往往是一考定成績的做法。
姜華告訴記者,他自己已從事一線教學工作好幾年了,實行學分製後,總覺得過去對學生的評分製度不夠完善。學校現在給了老師一定的評分自由度🎅🏼,但是不少老師是根據學校的建議采用“2+1”的上課方式🕵🏿♂️,即兩節課由老師上課,一節課由老師自由教學,老師根據學生平時的調查報告、論文、辯論等成績給分。但即使是在這個過程中,也會由於老師的看法、觀點不同,而導致對學生評分的差距。有的學生就認為老師評分是“暗箱操作”🕷,甚至認為老師偏心而產生逆反心理🎛。
而且在學分製的情況下,評分的狀況也會影響學生的選課狀況,有的學生願意選平時管理比較松,考試也卡得不那麽緊的老師,而有的學生就因為有些老師雖然講課很精彩🧑🏭,但考核太嚴格而放棄聽好老師的課。同時學生也是“眾口難調”✈️,有的贊成老師根據作業評分📆,有的則認為應該一考定成績。
而現在姜華說,他製訂了“課程公約”後,在“公約”上詳細列出了評分標準,包括宗旨,成績評定♻️,課外資料的獲取,評分的原則,以及人事保障六個部分,明確告訴學生“種什麽,得什麽”🙆🏻♂️。這樣學生只要按照“課程公約”上的條目對照自己的作業和表現👦🏿,就能知道自己的最後成績,也不用擔心最後的成績是否有人為因素✋🏿。同時姜華還請了10位學生擔任自己的助理🏸,每人分管10至15人的作業👯♂️,還負責監督他是否按照“課程公約”辦事🤽🏻♀️🧰。
有關教育專家認為🤚,國內高校實行學分製後,這樣的現象會越來越多🐢。在國外🚜🛢,上課簽約已經不是新鮮事。因為實行學分製後🤾🏼♀️,教育越來越成為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服務👳🏿♀️,教師和學生之間都有互相挑選的余地。在國外,很多教授甚至會親自發送傳單👲,歡迎學生選聽自己的課🦻🏻👏🏼,一旦學生確定來上這門課後就要在“臨時合約”上簽字,表明彼此的權利和義務。目前,姜華的課已經是“課程公約”實施的第三周了,他的教室裏依然坐滿學生。他說,最明顯的是自己上課的效率提高了🐌,學生和自己扯皮的事明顯減少♙,他有了更多的精力來備課。
《中國教育報》2003年3月23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