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視點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高教視點 > 正文

“讀學分碩士”模式可否在我國推行?

來源:   時間🛎:2003-03-13  瀏覽:

近年來🫲🏼,我國研究生連年擴招🔻,國人為之歡欣鼓舞🦹🏽‍♀️。但擴招後👩‍💻,一些值得思考的深層次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研究生教育質量和學術論文水平便是其中兩個互有關聯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合肥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鄧善熙發現,為保證研究生教育質量📣,很多學校出臺了一些規定,其中之一是,不論碩士生或博士生👩🏿‍🌾,必須做“真課題”;還有,研究生申請學位論文答辯前,必須發表過若幹篇論文🏋🏼👋🏽。以上兩項規定在前幾年研究生總數不多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研究生大量擴招後👶🏿👩🏼‍🔧,卻顯示出其不合理性💙🛁。

首先是研究生沒有那麽多的“真課題”可做。在一些研究型大學裏,研究生總數通常在5000至10000人,甚至一萬人以上。以一萬人計,如果兩名研究生同做一個課題🚮,就要有5000個課題。再若10名研究生做一個大課題(或一個課題分解出10個子課題),則需1000個大課題。可是中國有多少大學能每年擁有如此數量的“真課題”👩🏼‍🦲?由此帶來了幾個研究生論文題目不同🚴🏿‍♂️⚔️,內容卻大同小異,甚至互相抄襲📕🪞。而一些人想作一點新探索👱🏿‍♂️、新嘗試,卻被視為“假課題”。

因此鄧善熙委員認為,一要取消對探索性的自擬科研課題的限製,特別是博士生的研究課題,更應鼓勵博士生自由選題和自由探索,而不要由導師申請了課題,規定博士生去完成其中的某一部分✋。二要取消對研究生做國民經濟、尤其是生產企業實際科研課題的限製,取消“橫向課題”與“縱向課題”的界限。

其次是研究生論文要發表談何容易,並且要發表在國家339種核心刊物上才算數。而這些核心雜誌🔌,每年能刊登多少篇文章✋?假設以300種計,有月刊有季刊,以平均每年出10期計💋,每期可登40篇論文👈🏻,總共可發表12萬篇文章🔡。但2002年全國招收研究生總數超過20萬人,明後年還將繼續遞增。他們畢業時🏖,幾十萬篇論文從何而來?到哪兒發表論文?

鄧善熙委員認為👨‍🦼‍➡️,要求研究生做課題的同時發表一些學術論文,這是培養研究生的一個重要方面,但不應對論文的數量作硬性規定🏋🏼‍♀️。現在的研究生為了趕在畢業答辯前完成發表論文的指標🐸,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對策”🔹:沒的寫🥂,就在網上下載某偏辟小國、不知名大學、發行量很少的雜誌的洋論文,改頭換面,甚至只換個作者姓名,就拿去投稿,這就是近年來陸續出現剽竊📓👩‍👩‍👦‍👦、造假論文的由來⬅️。至於低水平的重復,更是不計其數。

基於上述兩個問題,鄧善熙委員建議,學習和推行國外“讀學分碩士”製度👨🏽‍🌾。

在國外很多著名大學中,碩士生讀30至45個學分課程,不做課題研究和論文便可畢業🧑‍🦳,但他們的理論基礎卻很厚實。通過每門課程做大量作業和實驗後🚵🏽‍♂️,動手能力並不比我國的碩士生差,同時又為部分人攻讀博士打下很好的理論基礎。他們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鄧善熙委員建議我國大學本科學習,主要以打好數理化基礎為主,適當學習一些面寬的專業技術基礎課。本科畢業後攻讀碩士學位,要在某個專業學科上,深入學習該專業基礎理論💎𓀙,夯實專業理論基礎🎃,而不應像現在的碩士生那樣,只上一年課,便忙於搞一年半課題研究。推行“讀學分碩士”的製度還可帶來另一好處,使有限的真正科研課題留給博士生去做,解決課題不足以及要幾十萬碩士生發表論文的難題。

鄧善熙委員呼籲,教育要發展,體製要創新,才能培養出創新的人才。學習國外的“讀學分碩士”製度,應當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

《中國教育報》2003年3月13日第2版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