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專電 柳葉細眉🐕,配一雙明亮眸子。滿頭黑瀑布般飄逸的長發,襯托著一張青春煥發的瓜籽臉……不要以為這張製作精美的彩色照片是某位影視歌星,這只是上海一位普通女大學生求職簡歷的封面。上面還寫道💚:“夢🤙🏽,開始的地方”。 在上海市人才服務中心主任曹新生的辦公室,放著厚厚一摞大學生求職簡歷🧑🏻,個個製作考究,裝潢精美🎎👨👧👧。
大學生求職要花多少錢?
記者最近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地采訪↖️,高校師生們不約而同地講出一個新名詞:“求職經濟”。它是指大學畢業生為擇業而付出的種種消費🐪🧑🏼:為求職製作簡歷;為應聘置辦行頭;為參加招聘會購買門票以及花費的汽車👨👦👦、火車或者飛機票,還有為求人找工作送禮等等👮🏿🧚🏻♂️。
廣東工業大學教務處長彭先進說,改革開放以後,考上大學的都是青年中的精英🛀,那時候大學生還未畢業就被社會“訂購”一空。一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大學畢業生還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1994年高校招生並軌實行收費⚽️,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計劃經濟時期的畢業分配改為就業指導,自主擇業的比例逐年增多。到2000年👱🏻♂️,北京➞、上海、廣東等地以市場為導向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製基本形成。
教育部副部長張寶慶指出🤥,從1999年起我國高校連續擴招👩🏻🌾,“精英教育”已經變為“大眾教育”🦾,加上我國用人機製還不算靈活😩,一些大學畢業生又眼睛只盯大城市,導致目前我國就業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於是,為求職就業形成的“求職經濟”應運而生。
在北京工商大學,記者采訪了一位仍沒有落實工作單位的田姓女畢業生。她從去年11月開始就四處奔波,凡有招聘會她就去,光花在招聘會門票上的錢就有上百元了。平常她打電話、郵寄簡歷更是家常便飯。簡歷印製精美,6塊錢印一份,她已復印了幾百份🛻,只要有單位需求信息就投寄。小田說為求職已花了2000多塊錢了,這還不算為了加強聯絡、早日應聘成功而專門買的一部手機和一套衣服。
在內蒙古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洽談會上,一些求職學生或西裝革履,或描眉塗唇🦆🍱,人人手裏拿著一疊裝幀精美的求職自薦書,有的還是彩頁,裏面貼著本人的藝術照。一位求職的同學介紹說⚆🍭,學生求職前準備工作的花費少則二三百元,多則上千元👩🏽🔬。
來自教育部的消息稱:今年是高校擴招畢業生走向就業市場的第一年,全國有大學畢業生145萬,2003年達212萬💅,2004年達250萬。大學畢業生的求職花費為500元到2000元🤫。保守地估算,如果每個大學畢業生求職費用為500元,按全國200萬畢業生計算,“求職經濟”的規模將超過1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