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高校畢分辦負責人說對策
新老畢業生爭食就業“蛋糕”
今年10月28-31日在上海召開的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總結會上傳出信息:200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145萬人👩🏼🌾,6月底初次就業率61%;截至9月,約有45萬畢業生尚未落實單位。
2003年畢業生212萬🧑🏿🚒,如果就業需求並無明顯增加,明年畢業生離校後未落實工作人數將肯定要突破去年的數字🤶。
各大高校的專家紛紛提出,明年高校畢業生的整體學歷層次相對於前兩年明顯提高,研究生的劇增將對本專科畢業生的就業帶來不小的壓力。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中,大專🧑🏼🏫、高職畢業生就業面臨的困難顯得更加突出💃。
一般來說,2003應屆畢業生在求職中還會遇到需方市場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用人單位更加挑剔、就業畢業生之間競爭日趨激烈、就業偶發因素增多等問題。
求職高峰提前
簽約不要等待
明年就業的招聘旺季已經提前。以往2月底3月上旬才是就業高峰期,但今年從11月初開始各大校園就顯現出招聘熱潮,到今年12月、明年1月將達到高峰期🚴,這是2003年大學生就業市場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據專家預測,估計明年二三月用人單位進場招聘需求會明顯下降,因為求職高峰提前了🔡:“想招人的都到學校來招了,後面來要人的單位就少了”。
專家表示,在各種各樣招聘會一窩蜂舉行的同時🙏,實際簽約率不高的現象值得重視。用人單位急著來搶人,畢業生急著趕場子,兩方都急就失去了平衡,導致人才招聘成本過高。到後來“疲於趕場子的企業”失去來招聘的熱情🤸🏻♂️,而“疲於找工作的大學生”依然沒有找到東家👩🏽🎓,對學校而言,大量畢業生在後期缺乏就業渠道🧑🏻🍳,會影響到學校的教學和管理👨🏽🌾,學校應該及時協調這種矛盾。
因此專家提醒畢業生,目前應當認清形勢🚒🏇🏼,不要等🧎♀️、不要靠,能簽約就簽約,因為越到後來機會會越少。現在如果不趕上就業的旺季,到後期就業就會出現很大困難。
“多合一”💚、“全能”人才吃香
求職時要“突出”能力
各大高校就業辦的專家在分析用人單位選賢需求時均指出🏤,現在的企業最青睞那些專業知識紮實🧑🏻⚕️、綜合素質全面、善於與他人合作、富有進取創新意識的畢業生。
近幾年來𓀆,隨著走進就業市場的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企業選才的眼光顯著提高♣️,單純的學歷已經不足以吸引企業的目光了。企業開始從全方位考察人才👨🦯➡️,即註重“綜合素質”——他們要求應聘者具有良好的人品🤰🏽、較好的個人自理能力和學習能力,對周圍環境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具備一定的交際能力和情商➝。
用人單位對復合型人才非常歡迎。比如,同樣是英語專業,那些與其他專業結合更緊密的金融英語、外貿英語、法律英語就受歡迎⛩;同樣是藥學專業,那些既懂得藥性藥理,又懂得市場營銷的學生就受青睞🙆🏼。用人單位直言不諱地說,現在單一技能的本科生一抓一大把,隨時用🫶🏻,隨時招⚜️,缺的就是復合型人才,“二合一”、“三合一”人才節約企業人力成本,更適合具體工作崗位的要求。
“名校效應”擴大
非名校畢業生要更加耐心
采訪中不少名校的就業指導專家認為“名校的大學生在就業中占了點便宜”,“名校效應”依舊存在並悄悄擴大。不少用人單位認為名校大學生綜合素質較高,在招聘過程中對名校生有所偏愛🤎。
分析原因主要是:前幾年高校擴招中名校擴招的比率相對不大,名校大學生的競爭優勢更加明顯。因此名牌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盡管不能說“樂觀”🧔🏻,但也說不上嚴峻👱🏽♂️。記者從滬上幾所知名高校了解到,學校用人需求還是很多,許多企業都是主動上門要求預定優秀的畢業生。
在這種情況下,專家們認為🧘🏻♂️,名牌高校的優秀畢業生應抓住機遇,選好東家及時就業。而相對普通大學的畢業生🦕,更要合理定位,適當降低就業期望值👨🏿🦲。如果你明確了目標🐍🫣,不斷進取,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只是早晚的問題。
毋忘身後“保護傘”
高校就業指導顯現功力
2002復旦大學歷屆畢業生狀況報告藍皮書顯示👨🎨,2002年學生和用人單位之間主要通過“學校就業市場”實現了求職和用人🤸,四種渠道成了大學生就業的主流,分別是👨👧:1、企業發來用人信息,由就業辦負責發布;2、用人單位要求學校從優秀畢業生中直接推薦;3🧚🏿、用人單位專場招聘🦵🏻;4🧝🏽、學校組織的大型招聘會🤷♀️。2002屆超過80%的畢業生通過學校就業中心和通過各種渠道發布的信息獲得求職機會,並最後實現就業☆。由此可見就業指導的重要性。
高校就業指導機構在畢業生求職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日漸重要🧑🏻🦼➡️,今年滬上各所高校不同層次地加強了就業指導工作👨🏿💼。開設求職課🧑🏼🦱、講授面試禮儀🐀、講解相關法律法規🏊♂️、傳達才市的最新動態等,這些都是畢業生求職非常需要的。
“開拓就業渠道是主要任務,加強就業指導培訓是核心”,在不少高校就業中心已經形成共識。比如在就業指導方面🧑🏼🏫🔞,復旦從大一開始舉辦“素質拓展訓練”,全面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交大邀請企業參與就業指導,由企業老總指導學生就業,建立了知名企業密切參與高校就業指導的新路子;恒达平台投入使用了“畢業生求職人才測評系統”,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有了“電子參謀”;上海大學實行“大三實習計劃”,讓學生從大三起就能邊實習邊工作,為就業打好基礎。
大專、高職畢業生
要找準定位🏈、甘下基層
據悉👨🏽🎨,明年大專、高職畢業生要占高校畢業生的50%以上,因此他們就業面臨的形勢更不容樂觀。對此,上海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就業辦的陳敏老師指出⚄,對高職畢業生來說🧑🤝🧑🐙,找工作最關鍵的是心態問題,一定要找準定位✍🏿,甘下基層。
陳敏老師認為,不少高職生和家長有“藍領恐懼症”:每次一聽到這個工作要下基層💁♀️,一了解那個工作要先站兩個月櫃臺,立即就不願意去幹了😲,結果導致了高職生“就業成失業”𓀄,這也是高職生就業難的主要問題。但事實上企業對高職生的需求仍然很大🈁,因為企業人才梯隊是由不同學歷、年齡互相搭配而成。研究生✏️、本科生從事電路設計等技術開發工作,中專👨🏼🏭、技校學生擔當流水線上的操作工人,而介於兩者之間的技術管理工作如設備維修、參數調整🕛、車間管理等則是高職生的責任🧑🏼🎓。因此高職生要甘到生產一線工作。
記者從上汽集團🤸🏽♂️、華虹NEC等單位也了解到,他們每年對一線高級技術人才的需求都很大,像上汽集團明年就需要至少250名高職畢業生。
陳敏老師還指出,高職院校在學生就業中也要發揮專長🤵♂️。一方面高職院校本身必須合理設置專業,應根據市場需求,拓寬專業口徑♎️,如合並相近👩🏼🍼、相鄰或相關的學科與專業,使一個專業有兩至三個專門化方向,甚至進行專業復合,致力於培養既懂國際慣例♻️、又具備實際操作能力的高級技術人才🧑🏻。另一方面為了給高職生創造好的就業機會➕👰🏿♀️,學校要主動請用人單位上門🤾🏻♂️,聽取他們對人才的具體要求,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做到教學始終圍著企業需求轉👩🏻⚕️。還要讓學生直接到單位現場實踐,既讓學生學習最新技術🙆🏼♀️,也有利於用人單位了解學生。
民辦大學學生
要學會“錯位競爭”
1998年,全國高校擴招🛍,1999年,部分民辦高校可以在國家計劃內統一招生。所以🧎➡️,2003年是我國高校比較特殊的一年,我國高校擴招後的畢業生就業的第一個高峰年,也是民辦高校在國家計劃內統一招生後出“產品”的第一年,這種重合造成的就業壓力讓民辦高校處在尷尬的地位。
在總體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情況下,民辦大學的學生期望值不能太高,應該實事求是地衡量自己👊🏼🧕🏻,準確定位🗃。堅定“先就業後擇業”的觀念,民辦大學畢業生應該定位於“在工作實踐中提高競爭力後再參與高層次競爭”😒。
針對民辦大學學生就業👨🏻🔬,民辦杉達大學副校長許寶元對記者說😱🚷,在和名牌大學、普通高校的學生競爭時,要合理分工、正確定位🤷♀️、錯位競爭。“他們選擇搞研究👨🦽➡️、搞管理🙆🏼♂️,我們的學生就要從基層做起🤽🏻。”不要期望“一步到位”,一步一步來,關鍵是先找到落腳點。
民辦學校應該立足自身的優勢,提供可能多的就業信息,每個班主任對畢業生就業跟蹤👨🏼🦳,畢業生不斷地與學校溝通,學校密切幫助學生就業,為民辦大學畢業生就業“另辟蹊徑”🛰,還可開拓就業渠道,比如學校與國外高校合作辦學的項目每年能吸收幾十名學生就業;鼓勵學生參加專升本🤒,提高學歷和知識;學校為畢業生提供一定崗位🫰,比如擔任班主任、輔導員等工作🤽🏼,學生可以繼續留校♟。
他還提醒民辦大學畢業生一定要端正就業態度,“繼續升學還是求職”要盡早確立意向,增強自信心,要爭取和珍惜每一個就業機會👩🏻。
本報記者 陳瑩 實習生 王亮
出場專家(排名不分先後)
復旦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 李鈞
上海交大就業服務和職業發展中心主任 費毓芳
恒达平台就業指導中心主任 徐迅
上海外國語大學分管就業的學生處處長 王祥興
華師大學生就業咨詢服務中心主任 吳薇
上海財經大學就業指導中心 譚予絮
華東理工大學招生與就業辦公室 童子敏
東華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 宋麗貞
民辦杉達大學副校長 許寶元
上海商職學院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 陳敏
《新聞晚報》 2002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