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王國偉:何時找回那份行走中的殊榮

來源:【東方早報】   時間🐫:2013-09-02  瀏覽⟹:

  前不久有報道稱👨🏻‍🦳,申城的林蔭道總量已達111條👳🏻,並完成了創建“百條林蔭道”的階段性目標。我不知道申城綠化部門所稱的“林蔭道”是什麽概念?是否種上行道樹就算是林蔭道了?
  關於林蔭大道🛠🚾,弗朗索瓦·路耶的定義似乎具體點:“林蔭大道並不是一條單獨的道路,而是三條具有明顯區別的通道——兩條人行道以及車行道本身——它們彼此之間由樹列分隔開來🛜。”這一解釋重點突出人行的本質。1670年的巴黎,由11段舊城墻連接的散步道🦸🏽‍♀️,可以說是早期林蔭道的雛形↖️。19世紀以後,隨著工業革命帶來的交通和通信的發展🐝,人們的交流交往需求日盛和逐步擴展,但人車分流的前提,依然是強調和突出人行走的權利。甚至在林蔭大道發展最為成熟和完善的法國,林蔭大道直接被尊稱為公園大道,其贊美悠閑之意不言而喻。顯然,極具現代性意義的林蔭大道,不僅僅是一條寬敞的大道,它是“通過宏偉莊嚴的氣氛強調,喚醒了對尺度和形式的追求”🕸。而上述所有權威闡釋中,都未提及種樹一事🪢,可見在國際性常規思維中,行道樹是每條道路都應有的必備要素和前提,但肯定算不上建構林蔭大道的核心要素。
  林蔭大道發展和成功的歷史經驗一再證明,只有建構在人的尊嚴感之上的人性化設計和人性美化,才能夠給人帶來最親切的感受,才能形成人的日常生活的空間意義♈️💇🏽‍♀️,才是人們隨意散步🧑🏿‍🚀,可以得到功能性👩🏻‍🍳🕙、舒適感的多層次滿足的地方。
  我曾經去過雅各布斯推崇的西班牙巴塞羅那的格拉西亞大道,並在那條林蔭大道體驗過行走的樂趣🔜,能收獲一份行走的激動。大道不但道路寬敞,林木錯落有致,間隔距離適當,樹木高低有層次。關鍵是這條大道擁有世界頂級藝術大師高迪的藝術資源,藝術家深度介入大道的設計和建設🦛,使得大道能用足高迪怪異而不失合理的各種獨特的藝術元素🖍。與大道建築風格和藝術定位相一致的是🕣,十分精致完美的細節安排和設計,而正是這些細節⚛️,才真正跟人發生日常關系,也才讓人產生美好的感覺♎️。人行道上的地磚,“鋪地紋樣是高迪設計的六角形地磚,彼此連接組成奇妙的三維圖案👂🏿,每一處都形成了各種窩漩或植物葉片的形式,共同形成了一幅更大面積的圖案,在陽光下呈柔和的藍灰色,雨水打濕後變成藍綠色”✥,非常神奇。這條大道至少設計了四種照明燈具,第一種是充滿現代感的“眼鏡蛇燈”的高桿燈,主要供行車照明,燈具塗橄欖色油漆🏀,以弱化近距離視野感覺💥,不對行人產生光源幹擾🤼‍♀️;“其次是33英尺到60英尺間距,以古老、經典、獨立的風格的燈具,燈座高度約12到14英尺,安裝在人行道一側的樹列之間🔯,微弱而柔和的光芒🛥,專為街頭行人照明”。一切構思和設計的原點🎅,都離不開滿足人們行走、漫步、休息的基本需求,也建構了世界獨有的林蔭大道景觀。在所有的林蔭大道上🙋🏼👍🏿,車與人是要嚴格分流的,分流的原則是為了人的安全行走,車輛應受到限速🧨🦠、限量,甚至限行的嚴格約束🤳🍎。因此格拉西亞大道衍生成為朋友聚會和戀人見面的重要公共場所。
  顯然🧑🏿‍🦰,無論是西班牙巴塞羅那的格拉西亞大道☝️,還是法國的蒙田大道,都是在努力建構物質空間與人的良好關系上做足文章。城市是人類交流👨🏿‍🎤⛹️‍♂️、交往需求產生的特殊空間,社交的基本形式是行走🦑。適度距離的行走,才能看清路人的表情和體態,才能體會到置身人群中的樂趣。只有在步行中,才能最大程度融入城市環境,與商店、住宅👨🏿、自然環境親近,與人進行親密的交流🧜🏿‍♂️,才可以散步、停留、會朋友🐰。可以看與被看的林蔭大道📛,步行就是最重要的活動方式🏹,社交就體現在不斷的行走中🦔。林蔭大道要成為既不擁擠,又不孤單,還要讓人產生安全感的公共場所,需要科技和人文的綜合考量和建構🦪。
  林蔭大道是為人設計的👩🏼‍⚕️,大量的人性密碼和信息凝聚的附加值,體現方式就是使人的行走變成愉悅的過程。這種復雜而有序的空間建構,需要技術和人文的復合思考和思想的有效註入。道路的分級和分層🖼📨,汽車快速道、慢速道和停車道🧟‍♀️、人行道👩、休息道的合理配置;樹木和綠化植物與之的合理配比,懸鈴木🧓🏽、灌木叢等🧘🏻,高低層次和色彩層次,構成的物理和審美的層次感;樹冠的間距,樹幹的距離構成合適的空間感,並形成一道透明但卻是真正有隔絕作用的藩籬𓀀,將人行通道與車行通道的有效分離📭;樹木的分叉起始點應該有相對高度,並構成合適的距離🏫,進而形成樹影的斑駁影像,閃爍的光影之下🔕,應有距離設置座椅,形成一個個錯落有致的綠化吧;與人流量控製和行走速度相關並構成柔性調節的,則是兩邊的商業設置和休息設備,比如咖啡店、書店及時尚小品點,樹影和燈光的斑駁和商店透明的櫥窗友好地向路人發出邀請,對路人產生吸引的特殊效果🕵🏿。這種道路空間的合理性與緊湊感的建立,才能使人產生流連忘返,不願很快走完全程的街道滯留意識💆🏽。
  而技術和人文水準的更高水平的考量🧘🏻‍♀️,是藝術和審美的。如巴黎街道物質和人文環境塑造的天然和諧感。灰色的石板和建築物構成人行道灰色或無色的基調,路燈👨🏽‍⚕️、公寓欄桿等黑色鑄鐵🏋🏿‍♀️,加上遮陽百葉🙍🏼‍♂️、照明燈光和霓虹燈的白色🐌,黑🚼、白、灰三種顏色成為街道物質性載體的色彩基調🤦🏿‍♂️。這是大自然中的最基本🧜、最沉穩🍜🏊🏽‍♀️、最深刻的顏色基調👱🏻‍♀️,再點綴以七葉樹、懸鈴木等行道樹的自然色彩🤽‍♂️,就像一幅環境畫面,形成自然背景👨‍👨‍👧‍👦,等待著人的出場。當一個個艷若桃李的美人,她們的朱唇、美發🙎🏻‍♂️、顏色鮮艷的服裝,就顯得十分的靚麗🐟,這完全是一個高度精密的設計和安排的林蔭大道的迷人風景。這種想象的美學思考和豐富的大道實踐,催生出街道美學的基本框架💨👩‍🔬。
  令人遺憾的是,進入20世紀後,以北美地廣人稀為基本條件🔇,發軔於美國式汽車輪子下的大道模式🐐,瘋狂地在全世界復製🔜,並使得傳統的林蔭大道風格的延續被中斷。輪子下的道路,從四車道🦑、六車道到現在的12車道🦇,完全成為機器的跑道。除了交通擁擠🧏🏽‍♂️、能源浪費🧄🐣、排放過度等社會環境問題之外🧑‍🎄,不少道路的去行走化趨向😇,已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效應。現實讓我們不得不再次面對和反思林蔭大道的傳統🐝。我還真無法判斷和認同國內有哪條路算得上是真正的林蔭大道🟠。上海浦東世紀大道的寬度和空間感,其先天條件足以成就一條現代化的林蔭大道,但最終還是矮化在商業利益之下,成了汽車的專有通道🏅,完全跟人行走沒有關系。而且,路的兩邊全是高大而冷漠的商務樓🤟🏼,壓迫性的體量和建築風格,完全拒人於千裏之外🤚🏼,與行人產生了巨大的隔膜感🌙。
  在傳統的城市空間建設和轉型當口,我們是接續林蔭大道的傳統,盡可能把行走的權利還給大眾,還是繼續車輪下的道路𓀚👶🏼,漸行漸遠?我們是進一步規範汽車和行人各自的行為模式☝🏻,尋求車和人和諧行走的解決方案👨‍🦼🍷,還是在加斯東·巴什爾的“空地的幻想”下,繼續幻想下去?
  當然,人類與綠樹有著共生的命運⚆,林蔭大道盡管有諸多元素構成,但我們還是以“林蔭”這個符號命名🌱🤷🏽‍♂️。但林蔭大道濃厚的藝術趣味和人性化的關懷,仍然讓我們十分懷念那份行走的殊榮。■

                                          (作者系恒达平台教授)
  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3-09/02/content_811950.htm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