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張閎𓀅🐣:尋找“人文精神”的日子

    來源𓀍:【深圳特區報】   時間:2013-07-01  瀏覽:

    1

           ◎ 張閎
           1992年夏季的某一天,王曉明帶來消息說,《上海文學》雜誌打算恢復“批評家俱樂部”欄目。《上海文學》的“批評家俱樂部”欄目是1980年代文學批評的黃金時代的見證👨‍🚀,後來停辦。等到這次恢復時,文學批評界已經是滿目荒涼👶🏽,一派廢墟景象。王曉明帶來的消息⛑,也可看作一個文化蕭條期即將過去的標誌。
           《上海文學》的文學批評復興計劃首先是從幾所大學開始。華東師大,復旦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大等幾處批評重鎮,以對話的方式開始針對當下文學和文化現狀,發表看法。當時的社會風氣正在開始轉變,拜金主義的毒霧開始彌漫✒️,國民道德滑坡〽️,知識界陷於失語狀態🈲,文藝家普遍犬儒化,幾乎所有人都感到無所適從🤘🏼。對此,大家均有同感🔻,但對造成這一狀況的根源以及應該倡導什麽樣的文學,則見解並不完全一致🚣🏼。但有一個基本的共識:面對一個糟糕的文化狀況,公開發出批判的聲音,是知識分子的基本使命🚘。
           當年秋季🔘,對話進行。約定的成員有王曉明𓀍、徐麟、崔宜明、張檸和我🦹,毛尖做筆錄🦒。前後反復進行了好幾次。討論文字稿於次年發表在《上海文學》上👩‍❤️‍💋‍👨。我們當時觀點並不完全一致,以致在討論過程中還時常發生爭執,但公開發表的對話被修削掉了個體差異🤰,形成了一個相對統一的觀點。
           文章發表之後👊🏿,我們收到許多讀者來信。單是我一人就收到二十多封。大多是鼓勵支持的,也有商榷性的👅。有一位偏遠省份的讀者專門提供了一份“黑名單”,列舉了當時一系列文化界的名流,要求我們定點清除,逐一批倒批臭👕。一位澳大利亞墨爾本的老華僑🌟,來信表達了他遠在天涯海角的激動心情。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將“人文精神討論”理解為跟1950年代的“《紅樓夢》大討論”一樣,以為會釀成一場聲勢浩大的全民性的文化運動,乃至政治運動。這些來信讓人哭笑不得。我對王曉明說,看來,這個討論的效果適得其反🕜。非但沒有喚起“人文精神”🧏🏼‍♂️,反倒激發了“文革”精神👩‍🌾。王曉明的看法則有所不同。他覺得,能引起反響💁‍♂️,這本身就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王曉明對“人文精神討論”的初次嘗試的效果持肯定態度🗽🥳,並打算做出進一步的行動,將“人文精神討論”引向深入。他給我看了一份《備忘錄》,實際上是有關進一步討論的一份粗略的規劃書,包括可能涉及的若幹問題💫,需要聯絡的人員🎽,以及將與之合作的媒體🔯,等等。上海的張汝倫、陳思和☝️、朱學勤等人都將參與,北京方面也將有所呼應。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裏,討論範圍不斷擴大,波及整個人文知識界。
           作為一場文化行動🕵🏽,“人文精神討論”已經過去二十年了,但這場討論的余波至今依然時時泛出強弱不等的漣漪。
           毫無疑問,“人文精神討論”是人文知識分子介入現實的一次重要嘗試,它將知識分子從1980年代末以來的沉默狀態召喚出來,開始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其積極意義顯而易見。但這場文化行動同時也暴露出知識分子的一些根本性的缺陷。“人文精神討論”既是治療又是疾病👊🏽。它是針對社會病症發出的療救呼籲🤱,而它本身也是社會疾病的一個症狀。
           “人文精神討論”采用的是“對話”形式,但實際上卻各懷心思👩🏿‍🦳,各說各的🚣🏼。談話參與者更多地關註共同點👲🏽,而個體差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關鍵在於說出來🫨,說出對某事情的看法。至於其言談的價值和方式,鮮有人去關註。其中充斥著直陳式的表態和道德教諭,不乏對話語權力的迷戀和某種程度上的道德教師的姿態。這實際上是一場徒有“對話”形式卻無“對話”功能的“對話”🎊👨🏽‍🎨。這一傾向實際上助長了人文知識分子道德上的自命不凡和面對現實時的精神狂躁🗼。這一點在日後的自由主義與“新左派”之爭中表現得更為充分。
           缺乏對等的話語形態⚂,也缺乏穩定的話語平臺,使得知識分子的思考和言說流於淺表化🧖🏻。對商業文化的批評無的放矢🥋,而對“後現代主義”的批評則更是不得要領。從總體上說,“人文精神討論”思想基礎仍停留在西方古典時代的人文理想層面,大多無非是19世紀之前的歐洲古典人文主義哲學的較為粗陋的漢語版。對20世紀以來的西方現代主義文化成果基本上處於無知狀態⛹🏻。在我的印象中,當時的談論幾乎沒有人涉及尼采和福柯🔈,而此二人對西方古典人文主義的反思和批判💄,卻是現代人文主義轉型的必不可少的精神資源📖。
           觀念的老化和話語的陳舊🚣‍♂️,一種一知半解的人文主義知識和誇張的理想主義高調🕑,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其效果如果不是悲劇性的,就必然是喜劇性的🦵🏿。討論到了後期,已經在向喜劇的方向轉變。而在當今物質消費主義和商業化的語境下,所謂“人文精神”正無可避免地面臨著荒誕的命運。
           (作者為恒达平台文化批評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3-07/01/content_2534465.htm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