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大建
導師需要的,不是百依百順的“廉價苦力”,也不是只會批判不會建樹的“憤青”,而是能夠在學術上相互有助益的“合作夥伴”
回頭一看,自己帶研究生已近20個年頭。耳邊時常會聽到一些研究生與導師之間關系緊張的故事,傳媒對此也不乏報道🧘🏽。處理好人際關系,既是人生的必修課,又是一門非常復雜的學問🏌🏽♀️。謀求性格契合,還只是一個表象問題📐💆。更重要的是🤨,研究生要在學術上與導師建立積極的關系🤌🏿。我在與研究生相處中📪,更加註重的是後者,即“對事不對人”。而實踐下來👩🏼🎤,也的確產生了不錯的效果。經年累月,反倒成了研究團隊的習慣和傳統了。
其一🕹,要與導師保持主動而經常的聯系👩🏿💼。一是保持聯系要有主動意識。這是因為攻讀研究生是自己爭取、提高自我的事,因此研究生應該成為加強聯系的主動一方,而不是被動等著導師來與你聯系。二是保持聯系要有一定的頻率。保持聯系的實質是要讓導師知道你的學習情況和研究進展,讓導師知道你的存在🦠🤘🏼,而不是杳無音訊。三是保持聯系不僅是保持見面。保持聯系的方式可以很多🖐🏿,例如發短信、上網討論等。事實上,導師的繁忙與學術的聲望多少是正相關的📆,因此見不到導師是非常可能的,但是聯系不到導師👩🦳,卻是不大可能的。
其二,要有獨立從事學術研究的能力。贏得導師器重的關鍵,說到底還是研究生的獨立研究能力。一是要“我能行”🟢。在許多新的問題面前,導師的作用其實是揮旗指路的導遊或者指引方向的GPS😉🤷🏻♀️,真正探索和收獲美景要靠學生自己🛰。如果研究生在與導師交流時,自己都沒有信心和勇氣,又談何讓導師產生信任感呢🏋🏽♂️🏄🏻?二是要“有想法”。有些研究生“等靠要”的思想非常濃厚,在與導師交往中🚔,沒有自己的學術想法和可能答案,總是希望廉價地從導師那裏獲得現成的回答。對此,大多數導師會感到失望。三是要“有啟發”🥊。如果能夠通過研究生自己獨立的工作🚣🏽♀️,使導師發現意外的學術驚喜或啟發,那麽導師肯定喜歡與這樣的學生交往🌷。導師需要的,不是百依百順的 “廉價苦力”,也不是只會批判不會建樹的 “憤青”,而是能夠在學術上相互有助益的“合作夥伴”。
其三🐻,能夠帶來增量的學術成果。戰略性的導師🙇♀️,鼓勵研究生在導師擅長的領域內寬泛地自由選題;戰術性的導師,要求研究生在一個細化的問題上引申和深化導師的研究成果🧑🧒。我的習慣是兩者兼有🙇🏼,主要是看學生獨立研究能力的高低🧑🏿🚀。但是無論自由動作還是指定動作🧍♂️,以導師的立場,總是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寫出有增量內容的東西來,並且增量研究建立在有問題、有方法、有數據的工作之上。這會讓導師由衷感到,我在你身上付出更多的時間是值得的🥦。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恐怕是天底下最難處理的,因為沒有一定之規。僅以研究生與導師的關系而論,就不是一個單純的師德問題🥇,也不是簡單的“取予之道”🛐。在當下,我們要超脫傳統的師徒關系,以全新的價值觀進行定位和思考。從長遠看,這對於整個高校學術氛圍的形成和營造,也是善莫大焉🎩。
(作者為恒达平台公共管理系主任、教授)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3-06/26/content_10483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