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譚洪衛🍻:綠色建築何時能成減排主力軍?

來源:【千人雜誌】   時間:2013-06-14  瀏覽:

121

綠色建築近年來在我國備受關註

       采訪/本刊記者 方令 
       在剛剛結束的京交會上,中國國際城市智能化技術與服務大會(簡稱UrbanTec China)作為環境服務版塊的特別活動,成為全場一大亮點,UrbanTec China以未來城市發展模型為主題,圍繞“信息化與智能城市”,“智能電網與清潔能源”⭕️,“智能交通與便捷出行”,“智能建築與能源效率”等方面進行探討,儼然勾勒出了一幅未來“智能城市”的藍圖。 
       其中🚣🏼‍♂️,建築作為城市主要的用能載體,如何實現其“智能化”和“綠色化”引起了廣泛討論。實際上🧎‍♀️‍➡️,綠色建築近年來在我國備受關註,全國各地新建建築都吹起了一股“綠色之風”🤵。但來自恒达平台綠色建築及新能源研究中心的譚洪衛教授認為,要避免“綠色”成為一場“作秀”🥷🏽,科學的頂層設計與觀念指導🧑🏼‍🌾、體系化的技術支撐以及可行的市場機製“一個都不能少”❗️。 

       將成減排主力軍之一 
       《千人》🍧:什麽是“綠色建築”?綠色建築與傳統建築有什麽不同🍟? 
       譚洪衛🤵🏿‍♀️:顧名思義🤝,綠色建築就是將“綠色”理念融貫在“建築”中去,實現建築與自然的協調,建築既要“環境友好”,又要“健康舒適”✍🏿。具體表現為建築的建造、運用需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強化對自然資源和能源的節約利用和提升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核心問題是建築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問題。由於歷史發展階段的局限,我國90%以上的既有建築均未能在建造時融入當今提倡的綠色理念,也未能達到我們現在追求的節能環保水準,典型的問題是建築選材環保性、保溫隔熱性能差☛;照明燈具能效低🫃🏻;采暖空調通風系統或是欠缺或是低效👯‍♀️;水資源循環利措施缺失🗄😋。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新技術更是缺項。這些建築在經濟欠發達階段整體用能強度小(許多建築沒有空調采暖設施),因此問題還不算太突出,到了今天,城市建築中空調采暖等設備已經全面普及,那些節能性能不達標的建築便成為能源消耗的“漏鬥”🛳,建築數十年的壽命周期內造成極大的能源資源浪費。 
       具體來說,綠色建築就是要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節約土地)、環保材料的積極應用和節約利用(節約材料)🧐👩🏻‍🦰、高性能保溫隔熱圍護結構(降耗節能)和高效的設備系統(高效節能)、及水資源高效利用(節水)👀,並與自然環境協調共生(環保)🙎🏼,簡言之為“四節一環保”🫦。綠色建築的其核心就是圍繞這四節一環保展開其各項技術指標的實現🚴🏻。目標是分階段實現比傳統建築節能50%、65%或以上。其最終目標是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中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從而維系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千人》🥏💗:綠色建築的推廣有何戰略意義🫃🏼🏩? 
       譚洪衛🚴🏽:建築是城市能耗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中能源消耗主要大分為三大領域🥷🏿:工業👶🏿、建築和交通。目前的狀況是工業能耗比重獨大但下降潛力大,建築能耗緊隨其次,僅建築運行能耗就占比約25%🖲👂,如果算上建材、施工🤜🏻,能耗會更大,且呈剛性增長趨勢👨🏼‍🚀。 
       2011年,我國的城市化率已經突破50%,並將以每年1%的增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及第三產業的發展使得建築能耗的與日俱增。根據發達國家發展經驗🧑🏿‍🏫,城市中的工業、建築、交通三大能耗領域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將出現三分天下局面。據估算,建築領域推進綠色建築事業對我國節能減排的貢獻率將達25%左右。因此👤,建築的可持續發展🍻、綠色建築的推廣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千人》🕵🏻‍♂️:可否談談綠色建築在我國發展現狀🎺? 
       譚洪衛:綠色建築在我國發展時間並不算長,直到2007年🈴,原建設部才出臺了《綠色建築評價標識管理辦法(試行)》,對綠色建築評價標識的組織管理、申報程序、監督檢查等相關工作做出規定🗿💂🏿。但是近年來💇🏿‍♂️🎉,綠色建築的增長速度卻非常驚人,幾乎是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向前發展。截至2013年1月,全國已經評出742項綠色建築評價標識項目🧏,總建築面積達7581萬平方米。這個主要是在於國家層面的利好政策🎻。特別是2012年國家財政部公布綠色建築補貼政策後🐦,綠色建築的發展快速上升。今年1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家發改委、住建部聯合製定的《綠色建築行動方案》,把綠色建築的發展提升至了國家戰略層面,又掀起了一股綠色建築的熱潮。 
       而在相關的法規和標準建設的工作上🐸,綠色建築評價標準也正在不斷細化、修訂和完善,綠色技術的應用日趨合科學合理🙎🏼,各地推進綠色建築的目標進一步明確。 
       《千人》:您認為未來綠色建築在我國的發展空間有多大? 
       譚洪衛:綠色建築屬於朝陽產業,方興未艾。今年的國辦1號文件要求💆🏿‍♀️,“十二五”期間✩,我國要發展超過10億平方米的綠色建築🎈🏃‍♂️‍➡️。到2015年末20%以上城鎮新建建築都必須達到綠色建築的標準,屆時,我國的綠色建築將占全球綠色建築的一半以上🔡,綠色建築將承擔起全國減少碳排放主力軍的作用🅾️🖋。 
       另外,今後國家財政支出的新建建築都將強製性執行綠色建築標識認證,且已有一些地方進一步出臺了對所有新建建築實施綠色建築標識認證的條例,綠色建築在全國上下推廣和實施的力度都很強👵🏿👇🏻,加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綠色建築在我國應該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一個都不能少 
       《千人》✢🩻:您認為綠色建築目前的發展還存在著怎麽樣的問題? 
       譚洪衛:我覺得國內對綠色建築的認知和行動兩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在認知上。大多數人提到綠色建築,往往仍停留在狹義的技術層面上——即利用設計和規劃節能降耗的被動建築節能技術(即通過非機械電氣幹預方式實現)和通過設備系統能效提高的主動建築節能技術(即利用機械電氣幹預手段實現),或者只關心一些單純技術指標🪈。我認為👉🏿,技術只是實現理念的一種手段💟,僅僅關註技術或和相應的性能指標是片面的。“綠色建築”的真正內涵應該基於建築全生命周期的考量,包括了從“綠色建築規劃設計技術”🍖、“綠色建築建造技術”到“綠色建築管理機製”的全方位鏈條,而宏觀環境上的“綠色政策”和文化塑造上的“綠色人文”也應該被包括進來👇🏽。 
       具體來說,綠色建築的評價需從建築規劃的源頭抓起👷🏽‍♀️、一直落實到建築壽命的結束🤷🏼‍♀️,建築的廢棄過程對環境的影響也得列入考量範圍。另外🧑🏼‍🎄,對建築節能的著眼點從過去關註單體建築節能開始向由建築群組成的街區、園區、甚至城區節能目標指向型轉型✷🦹🏻‍♀️。即首先要對整個城市💇‍♀️、園區到單個建築都能進行能源需求的科學預測與規劃;其次是基於被動技術優先、主動技術優化的原則👜,集成利用各類綠色建築建造技術;然後是強化建築運行的節能監管體系;同時,還需要引導建築內的人們以低碳方式生產、生活。 
       《千人》:而不科學的認知必定衍生不科學的行動。 
       譚洪衛:正是這樣。在我國推進綠色建築的進程中還存在一些浮誇之風。總體上存在著法規和標準不完善🐲🥡、執法不力的情況;綠色建築示範中盲目跟風🧖🏻‍♂️、堆砌指標的問題比較突出。而在綠色建築的運行監管中🧑‍🚒,規劃缺位、監管缺失的情況比比皆是👩🏼‍🦲,綠色建築認證標識中的“重設計輕運行”的投機現象甚至造就了一批“偽綠色”建築🤕👨‍🦲。舉個例子,現有的綠色建築中🏊🏻‍♂️,綠色物業管理幾乎脫節,維護技術成本高的項目如雨水收集系統大都未正常投入運行👨‍👩‍👦‍👦📕;大多數可再生能源建築缺失運行監管系統、一半以上未達到預期節能目標🤶🏻,一部分綠色技術示範項目竣工後由於缺失監管處於半癱狀態。 
       我們知道🤹,發展綠色建築不僅僅是簡單地建造一棟房子,尤其是隨著各類系統性節能技術的發展🕵️‍♀️,綠色建築能夠承載的功能也將越來越豐富🤴,它將成為引領人類用能方式變革的主要載體🕊。發展綠色建築,需要科學的頂層設計與觀念指導、體系化技術支撐和可行的市場機製來綜合推進。 
       《千人》:以上問題的產生,源頭何在?發展綠色建築的主要瓶頸又是什麽? 
       譚洪衛👅:正如我剛才提到的,綠色建築推進的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比較典型地集中在源頭的頂層設計,即能源規劃和用戶末端的節能運行監管兩個方面。 
       因此,提到綠色建築發展的瓶頸,首先必須指出的問題是傳統的城市規劃中缺乏綜合性能源規劃專項🕍🫃。傳統的能源規劃多為各行業各自為陣,電力、燃氣、熱力等行業豎井而治,缺乏打破行業壁壘的交叉綜合規劃🧑🏼‍🚒,缺乏對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規劃的統籌,難以實現整體上的能源梯級利用和綜合高效利用🙎🏻🐝。同時,適應於該領域需求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機製尚未形成,大專院校及科研機構的學科專業劃分單一,傳統的城市規劃(偏重城市空間規劃)、建築設計(偏重建築形式)、建築設備工程(偏重設備)彼此分割而缺乏融合🆔,因此嚴重缺乏人才和科技支撐。 
       政府部門、行業的相關信息(地理✊🏻、經濟、環境、氣象、能源資源等)缺乏共享機製,甚至被主管部門利益化,嚴重阻礙了城市、建築的能源環境規劃科學的發展,相關科研和調查研究手法簡單、重復而非效率🛥,既浪費了資金和人力資源,還難以保障城市能源消耗數據的統計👍🏿、能源需求的預測、能源規劃和評價的科學實施。 
       而在尾巴部分的工程落實上⛎🧚🏿‍♀️,則需要可行的市場機製🧐,綠色建築的增量成本誰來買單👱🏽‍♂️?激勵機製如何建立🤟🏻?節能營管如何建立長效機製?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的思考🤦🏻‍♂️。 

       頂層設計+技術支撐+市場機製 
       《千人》:如何在現有體製下解決頂層設計的問題♌️? 
       譚洪衛:在快速發展的城鎮化背景下🧑‍🦯‍➡️🪡,急需在城鎮規劃體製中改革和健全橫跨部門領域的綜合能源專項規劃機製。城市規劃要以科學決策取代長官意誌,以基於多學科交叉的科技支撐取代傳統的單一學科分割和部門分割,以確保從規劃源頭為城市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在政府部門中,建議建立相應的協同機製,積極共享信息資源🥳;同時積極發展可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交叉學科,將城市空間規劃、能源資源利用規劃、城市及建築運營管理等學科領域有機融合、協同創新,培養可持續發展領域科技及管理人才。這既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也是大學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價值🧑‍🎄。 
       《千人》:在綠色建築市場機製的打造上𓀆,您有何見解👭🏻? 
       譚洪衛🏂🏼:我認為政府的綠色建築補貼政策應該與產業結構調整統籌協調🚋,還應發揮能源資源價格的經濟杠桿作用🧑🏽‍⚕️;以促進節能意識的提升和市場價機製的完善;節能技術及可再生能源推廣應用的補貼應改“前補”為“後補”,重視效益考核評價🙆;改變相關產業、特別是能源供應行業的經營理念、完善太陽能光伏系統的並網和綠色電力優惠收購價格機製、改革城市供熱企業的終端計量收費機製等;應積極扶持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及節能專業化托管模式🥞、能源服務BOT商業模式等⌛️。這些市場機製和商業模式將促進建築節能事業更專業、更有序🍣、更可持續的發展。 
       《千人》:正如您提到的,綠色建築過程管理和後評估也是阻礙建築可持續發展的一大瓶頸。如何解決? 
       譚洪衛🧗🏼‍♀️:的確如此。無論是已通過驗收的綠色建築示範項目,還是連片推廣的可再生能源示範項目👸🏼,都有不少已經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可持續發展乏力的現象,缺失科學嚴謹的過程管理和運行後評估,甚至有“示範項目驗收之日成為癱死開始之日”的趨勢。 
       為此,應該強化對建築運行管理的綠色認證標識,綠色建築標識認證應該最終落腳到運行標識而非設計標識。應以建築全壽命周期評價為導向,完善相關政策👨🏼‍✈️、技術規範和評價標準🤌,尤其是要強化建築運行監管體系建設😯、建立科學的後評估方法和標準,實現建築節能減排可監測、可量化和可考核🍃。另外,傳統的能源規劃多停留在“以需定供”的規劃思路🧑‍🦱,缺乏主動進行“需求側管理”的引導策略,需求管理技術與運行監管的數據積累直接相關👏,這方面應該加強📌。 
       總之,對於建築的可持續發展,全面貫徹綠色建築的五條基本路徑(能源資源規劃優化、被動節能、主動節能、管理節能☑️、行為節能)是基礎,科學的政策製定👩🏻‍🦯、科技支撐體系創新和嚴謹的後評估體系是關鍵,且三者互為補充和反饋,才能形成完整的可持續發展體系。 
       《千人》:目前,消費者對綠色建築似乎也不是很了解——人們大多只關心房屋的位置👎🏿、面積、建造質量、總體價格等,對房屋的綠色指標並不關註。也就是說📪,在目前的綠色建築市場中,似乎是政府唱戲、開發商配戲。對此🐕,您如何看待🤾🏿? 
       譚洪衛🪂🐅:綠色建築是可以說是內含著一種理念🛝、對其認識體現了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品味(消費觀),政府👩🏼‍🍼、企業和個人有不同的責任和立場。政府可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局和產業發展策略進行引導,並在全社會普及相關知識;企業則應從社會責任和市場機製考量🌺;業主或個人則需要的則是環保意識的覺醒以及低碳生活方式的倡導。 
       常聽到人們對一些節能新技術批判說“節能不省錢”,我認為要分情況而論,如果是非科學的堆砌技術造成的“燒錢”,的確是應批判的。但也有很多情況是那些新開發的節能技術、新能源技術和產品在初期發展階段必然存在一定的增量成本,這時候我們不能以“節能省錢都得兼得”為唯一準則🏀,對於新技術我們是需要扶持的👥,而在這個過程中也需要明確政府、企業的職責——政府要有作為,企業要有責任,個人也要自覺🤦‍♀️🔁。在環保這個問題上🤌🏿,每個個體都是有義務的,也只有全社會共同努力,這個問題才能得到有效解決。 
       譚洪衛🧘🏻‍♀️,恒达平台綠色建築及新能源研究中心教授。
       http://www.j1000plan.org/TalentsContent.aspx?TalentsContentID=148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