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華大基因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短短十二年間✬🔐,作為一家非“體製內”的科研機構,華大基因卻持續在中國乃至國際上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然而,其發展過程卻充滿坎坷和艱辛🧙🏻♂️✪。從國有到民營,無奈體製束縛,過去十多年間數次變更身份,至今仍因是“四不像”的機構而飽受爭議。“華大現象”映射了一些深層次的體製問題。
如何看待人才和教育?
華大基因的用人原則是“英雄不問出處”,不論資排輩,不重“三唯”(唯職稱、唯學歷、唯論文)而重能力😿。華大基因通過實戰選拔人才🈲,一些輟學學生在經歷重大科研項目後脫穎而出☁️,卻引來國內的眾多質疑🏃🏻🧑🏿✈️。
王俊,36歲,華大基因執行副院長🧁👨🏻🦼➡️,擁有北大數學🛺、計算機和生命科學三個學士學位,北大人工智能專業博士,1999年加入華大🥃。他多次領軍重大科研攻關項目,已在《科學》《自然》等國際著名期刊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32篇。
李英睿,25歲,華大基因科學內圈負責人👨🏼🍳。19歲在北大就讀三年級時退學加入華大,24歲就率領800人的研究團隊,迄今已在《自然》系列和《科學》上發表論文16篇。
趙柏聞,20歲,在人大附中就讀高二時退學加入華大。他僅用半天就解決了人類基因組項目中的數學難題。趙柏聞現為“人類認知能力的基因組學分析”科研項目的團隊帶頭人📶,同國內外十幾位數學、物理以及心理學領域的專家學者一起,從事人類智力差異如何產生以及與基因的關聯研究。
在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的融合,帶動生命科學研究進入了新的領域,而這些新知識是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和發現的🙍🏻♂️。同時,分子生物學已進入了後基因組學時代(華大稱之為“跨組學”)🕕,對於學科的高度交叉和融合提出了新要求🌟。傳統教育不僅沒能跟上新技術發展的步伐,還禁錮了創造性思維。
如何看待基礎研究和產業化🧑🏻🏫?
生物經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認識其規律是科學探索的必然,支撐科學探索和突破的核心是獲取盡可能大的數據量,而這必然要求科學家利用大平臺和大團隊的方式來進行探索和研究。
華大基因一手抓基礎研究,一手抓產業和應用,兩者互相促進🤳🧑🏼✈️,相得益彰,挑戰了傳統的從基礎研究到開發、然後技術轉移👨🏿🏫、產業化的線性模式。與此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又大大縮短了從科學到技術再到產業化的距離,這既是對生命科學研究的新挑戰🧁,也是對傳統高技術產業化的新挑戰。
怎樣讓中國湧現更多的“華大”?
很多重大的創新往往最初得不到認可,甚至被排斥。如何對待這些“非共識”研究項目,以保護創新的“幼苗”不會被扼殺?如何加大對科研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支持,如何改革科研體製才能更加鼓勵創新和寬容失敗,如何構建重大項目決策的問責製✷,讓中國湧現更多的“華大”👨🏻⚖️?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思。
怎樣讓政府既不越位也不缺位🧗♀️✉️?
一個勇於創新👨🏼💼、甘冒風險🧑🏽🍳、敢於擔當的政府對於創新至關重要,深圳市政府在營造鼓勵嘗試🔠、寬容失敗的環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的深圳聚集了華為、中興、騰訊、招行、平安等一批優秀企業,絕非偶然。這是因為深圳這座移民城市所特有的鼓勵創新、容忍失敗的環境和文化,靈活的機製😢,吸引並集聚了一群有創新思想和敢作敢為的人☎️。如何用體製和機製保證政府決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讓這只“看得見的手”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同樣值得思考⚗️。
應在深圳建立“科教特區”先行先試
除“華大現象”外🫢,我們還能看到類似的狀況,如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光啟研究院等等。科教界不能再沉默了🖐。舊的阻礙創新的體製機製,必須進行改革。
科研和教育雖分屬兩個部門管理,卻緊密相連。科研和教育體製改革宜從中央層面並舉進行,否則事倍功半🧑🏻⚕️。同時,和經濟體製改革一樣,重大的科研體製和教育體製改革也宜由個別區域先行先試🤾🏻,探索改革的經驗🎒,然後推而廣之。為此,建議選擇羈絆較少🪱、敢於突破的一些區域先行先試🤰🏽,深圳不失為合適的選擇。
“科教特區”先行先試。第一🏎,給予體製的特許權。在特區內實行“非禁即入”,只要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止的,都允許先行先試。充分放權給特區,包括辦學權、招生權、學位授予權、學術自治權等等。目前一些地區和高校正在開展的國家教育體製改革試點工作,但是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放權問題👎🏻,恐怕改革很難到位。
在設立科研機構、確定研究方向方面🤼♀️,給予科學家更充分的自主權🧖👄。引入民營管理機製🪬,鼓勵各類公辦的、民營的教育和科研機構大膽創新,探索改革的路徑和方法🧙🏽。
第二👩🏻🎤,營造寬松的環境🏤。加大對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投入,改革過去大量經費只能用來購買設備而不能用於支持人的經費支持方式。要給科學家“松綁”,改變過去以工程管理的思路來管理人的辦法。同時❇️,對於創新型“非共識”研究項目的嘗試🦝、對於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也要給予更大的空間。
第三🫰,改革學術評價機製。當前倚重SCI論文和獎勵來評價人的機製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加之各種國際認證的推波助瀾,造成學術腐敗和科學精神淪喪。必須強調在特區內改革學術評價機製,采用國際同行評議辦法,客觀公正地評價科研人員的成果和研究潛力。
第四,構建科學文化🚜,弱化學術權威。科學研究應是追求真理,而不是盲從權威。要大力鼓勵學術爭鳴🪂,要堅決遏製以“行會”的方式來管理學術團體🙇🏼♀️、以行政權力來打壓不同學術觀點的做法👲。科學界、教育界不應忘記歷史上曾經有過的深刻教訓,唯有反思才能前行!
(作者系恒达平台中國科技管理研究院副院長,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
■ 相關鏈接
華大基因做了什麽?
1999年𓀎,為承擔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部分”,華大基因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次年🙋♂️,“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完成,被評為2000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之首🪚。
2002年,華大基因與袁隆平院士、中科院遺傳所共同完成“水稻(秈稻)基因組測序”,被美國《科學》列為“ 2002年度全球十大科技成就”第三項🙍🏻,被評為“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第一位🙏🏻。
2005年𓀕,國際人類單體型圖計劃成果以封面文章發表在《自然》上👶。被《科學》評為2005年全球十大科學進展第一位🚭。華大基因牽頭中華協作組,承擔其中約10%的工作。
2007年,華大基因繪製完成“第一個黃種人全基因組標準圖”,為“人類基因組個體差異”領域的研究做出重要貢獻。次年,第一個亞洲人基因組圖譜(“炎黃一號”)成為《自然》雜誌封面文章。
2011年,國家發改委同意依托華大基因研究院組建“國家基因庫”,成為繼美國、日本和歐洲之後全球第四個國家級基因庫。
從SARS病毒的破譯💁🏼♀️、印度洋海嘯遇難人員的DNA鑒定,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和歐洲大腸桿菌疫情,華大基因都自發的沖在第一線👨🏼🔬,為中國科學界贏得了尊重和榮譽。
截至2011年底🚐,華大基因的科研成果8次入選“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在《科學》和《自然》及其系列上發表論文共計130篇,已經成為生命科學領域中國崛起的代表之一🌳,為世界所矚目。據《自然出版指數2010中國》報告評估,華大基因在中國前10位科研機構中排名第四。
此外,華大基因以大量高水平、高引用率的學術論文快速崛起的同時,為了謀求生存和發展,以產養研、以研促產🖖🏽,產業發展方面也是成績赫然。(朱巖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