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STEM人才的整體規模誰在支撐?是數量龐大的高中教師。

在“新質生產力”成為國家發展關鍵詞的今天,STEM人才顯然是最重要的人才資源之一。無論是高端製造、綠色能源,還是人工智能、數字經濟,STEM人才隊伍的廣度與深度,都直接決定了中國能否支撐起從要素驅動走向創新驅動的戰略轉型。然而,在我們談論拔尖人才培養、“強基計劃”或“科技領軍後備”的同時,卻往往忽視了一點:中國STEM人才的整體規模,是由誰在中學階段奠基、支撐與輸送?答案出乎意料——不是大學教授、競賽教練,而是數量龐大的高中教師。
即便是中學,STEM人才也不能只倚重少數高光個體或頭部學校的選拔。真正支撐起國家未來科技發展的,是一個廣泛覆蓋、持續供給、梯次培養的人才系統。而普通高中教師,正是這個系統最基礎、最穩定、也最需要重視的力量。他們不一定擁有頂級資源,卻能在最廣大的人群中播種科學理想與技術希望。未來的人工智能工程師、量子研究人員、生物醫藥專家,或許現在正坐在一所普通高中的課堂裏。是否有優秀的中學教師在這間教室裏點燃希望,決定了中國STEM人才高原能否厚積成峰。
普通高中教師守著STEM專業“起跑線”
在當前的高中教育系統中,省級示範高中、優質高中等約占全國高中總數的15%,聚集了大量教研精英。相比之下,普通高中占據高中的大多數,其教師隊伍承擔了全國60%以上高中生的教育任務。統計數據顯示,每年有超過700萬高中生進入高等教育體系,其中很大一部分最終進入了STEM相關專業。而這一切的“起跑線”,正是由分布廣泛、崗位普通、資源有限的普通高中教師維系和保障的。
STEM人才的培養,從認知形成、課程體驗到能力積累,起點無疑在高中階段。在“新高考”背景下,選擇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作為高考科目,是大多數學生能否進入STEM領域的基礎門檻。而高質量的課程能否開出、學生選課的興趣能否被激發、學生的學科能力能否積累,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線教師的教學態度、專業能力與育人水平。普通高中教師既是“守門人”,也是“點燈人”——他們的一堂好課、一句鼓勵、一次引導,往往是學生走向STEM領域的轉折點。
“非STEM教師”構成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
值得強調的是,普通高中教師的貢獻不僅僅體現在數理化生等課程的教學中,文科教師通過語文、歷史、地理、政治等課程,幫助學生建立宏觀世界觀和邏輯表達力,音樂、美術、體育等教師則在審美感知、身體素質與心理調節能力方面提供關鍵支撐。這些“非STEM教師”並非與STEM人才培養無關,恰恰相反,他們是決定學生綜合素質與長遠發展能力的重要基礎。
中國的高中教育體系歷來強調“全人培養”,正是在這種全學科協同的氛圍中,學生才能形成完整而穩定的學習能力結構,支撐他們在大學階段順利跨入STEM專業並長期堅持。
從國際比較看,我們的普通高中在學生培養上相對“抓得緊”,這是一種頗具中國特色的製度文化表現。與許多國家相比,中國普通高中教育強調基礎打牢、過程規範、紀律有序,不僅課程負擔相對較重,教師管理也相對嚴密。這種高起點、高覆蓋、高執行度的高中教育文化,有效抬高了整體高中畢業生的能力底線,保障了我國有世界上最高比例的STEM高等教育學習勝任率。多項國際評估數據表明,中國高中畢業生在數學、科學素養、問題解決能力等方面的平均水平遠高於多數國家,即使在中等生群體中,也具備較強的STEM入門基礎。
普通高中教師應成為“面向未來的結構性支撐者”
然而,這一支決定STEM人才規模的中堅教師隊伍,仍然面臨結構性困境:一方面,普通高中教師在薪資待遇、職稱評聘、教研資源、課程開發支持等方面明顯不如頭部中學的同行,影響了其專業發展的空間與信心。另一方面,由於缺乏與高校、科研機構的深度聯系,普通高中教師在推進項目式學習、科研導向教學方面資源匱乏、能力受限。此外,他們往往面臨更繁重的班級管理與升學壓力,難以系統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工程意識與科學思維。
因此,要真正夯實STEM人才基礎,必須高度重視普通高中教師的作用,將其從“默默無聞的執行者”轉化為“面向未來的結構性支撐者”。政策上,應通過專項投入保障普通高中“開齊、開足課”的師資條件,尤其在物理、信息技術、生物、化學等關鍵課程上加大編製支持。應鼓勵高校、研究機構設立“中學教師科研實踐站”,幫助普通高中教師接觸前沿科技,反哺課堂教學。還可通過設立相關專項或計劃,建立跨區域的教師成長共同體,激活教師隊伍的協作潛力與教育熱情。
(作者為恒达平台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899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