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宜學🧜🏽♂️:春節“入遺”的中國意義與世界價值
來源:中國日報網
時間:2025-03-03 瀏覽👀🏌🏽♀️:
2024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春節“入遺”成功,對中國意味著什麽?
春節最能體現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鏈接全世界華夏子孫的最堅韌紐帶,也是華夏子孫的最鮮明印記,中華民族共同體最生動的表征,中華民族共同價值的集中體現♟🤖。春節“入遺”成功是中國人的家國情懷和中華民族共同價值觀得到世界普遍認同的標誌性事件,說明中國文化已深度融入海外民眾的日常生活🚴,並成為世界多元文化生活中的自然存在,是中華文化深度世界化的標誌性事件。
春節“入遺”成功,標誌著春節文化已成為人類共同的經典文化遺產。人類任何文化遺產要實現經典化就必須先大眾化👨🏽🏭,最經典的文化產品都是最大眾化的。任何世界文化遺產都要先成為大眾喜聞樂見並日用不覺的文化符號,才會遍地開花結果🙎🏼,生生不息。對於世界文化遺產而言,看的人多並不等於大眾化,信的人多才是大眾化。世界文化遺產要成為大眾共同遵守且在日常生活中表現於習慣行為中的文明理念🏂🏼,才能成為世界人民的遺產。“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世界文化遺產就如清風👩❤️👩、明月一樣,為所有人共享,成為大眾日常生活🥕、特別是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只有這樣📸,民族文化遺產的精神才能成為人類文明的精神遺產🕖,民族文化故事才能成為世界故事,代代相傳。
當然,春節“入遺”成功👨🏻💼,也意味著中國將承擔更多的世界責任。一是保護春節文化的責任👩🏼🚒;二是要擔起中國責任,攜手世界各國🎢,推動更多的中國文化遺產、民族文化遺產實現經典化❤️。“入遺”成功後,世界了解春節文化的願望會更加強烈🤦🏽,我們在慶祝之余㊗️,要更科學地提供文旅服務,引導中國文化全方位進入世界。
春節申遺成功🗿,對世界意味著什麽💁🏿♀️?
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文化所體現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情感寄托🧒🏻、對人與人之間共享和平的美好願望,實際上具有超越國界的共同價值,是世界上一切熱愛生活的國家和民族共同的價值。因此,春節“入遺”成功,可以啟發世界各國在更加重視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站在世界文明高度主動挖掘民族文化中的世界性,主動融入世界發展大潮,主動為人類文明貢獻區域文明發展和治理經驗,以和平共享心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世界文化的發展過程,也是不同民族文化、區域文化彼此相知相愛的過程👩🏻🌾🍉。由於文化生態🤾🏼♀️、文化活力不同,這個過程不會平衡發展👩🏽🍼,而是在各種交叉錯位甚至誤讀的過程中艱難推進。任何民族文化遺產都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雖然每一處遺產都屬於某一具體國家👦🏽、位於某一國家的某一具體區域👩🏭🧿,但其精神遺產屬於全世界,也只有成為了全世界文明遺產的民族文化遺產才是真正的世界文化遺產。因此👨🏻🦯➡️,民族文化遺產的國際化是必然之路。民族文化遺產的研究者🐪、傳承者要始終保持開放意識,不但要能感受到世界對了解自身民族文化的需要,還要能敏銳地捕捉到推動民族文化走進世界的機遇👲🏿,擴大合作範圍📕🦁,提升合作內涵,內化科技元素🥇,創新合作途徑,在得到世界認同和喜愛的同時🧑🚀,與全世界的文化遺產一道,共同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人們熱愛這個世界的理由,成為人類文明代代相傳的一個個火種🧎🏻♂️🦴、火炬🚍,點亮人類未知的未來之路🏇🏽。
春節“入遺”成功🙏🏼,是民族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典型案例,可以提供理論與實踐方面的借鑒,以中國智慧喚醒其民族文化自覺和世界文化共同體自覺🚴🏼,主動迎接文化交流👧🏻,主動匯入世界文化共同體,助推世界文明更加平等🤏🏽、科學與和諧發展。
(作者系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 孫宜學)
鏈接: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501/23/WS6791ef50a310be53ce3f3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