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文化多元矛盾頻發,中國有責任、也有使命與世界分享自身發展成果和發展經驗,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互利共生,和諧發展。中國走向世界要行穩,才能致遠。中文與中華文化可在政治、經濟、外交等領域為中國走出去營造必要的和平環境,成為中國行穩致遠的鋪路石。
當今世界多極化發展,世界文化生態更加復雜化,地緣政治更加復雜多變。在未來,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必將面對各種更加復雜、更加不可預測的風險和話語陷阱,必須“如履薄冰”,科學規劃,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價值的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理論體系,中國特色對外文化話語體系,引領中國融入世界,共同發展,共享和平。
中外文化的溝通交流始於語言,漢學家身份的確立始於中文學習和對中華文化的浸潤。基於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現狀、目標、已經和可能會遭遇的困難,以搜集、記錄、整理世界漢學家中文學習史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史為基礎,系統分析世界漢學家學習中文和中華文化的初心、動機、過程、效果和經驗教訓,掌握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第一手鮮活資料,進而從個人到群體,從區域到整體,從國別到世界,分層次建構可資借鑒的多元信息數據庫,包括世界漢學家理解和認知中華文化的階段性及特點和規律,學習中文和中華文化與其職業生涯和成就的關系,對中國語言、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興趣點的發展變化,目前對中國的關註領域、視角,對在重大突發公共安全事件背景下如何發展中國與其所在國的外交與文化關系的建議,對中文與中華文化未來世界化的建議,對孔子學院和海外華文教育協調發展的建議,對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和質量評估體系建構的建議,對“中國夢”、共建“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和建議等,從而對中文與中華文化的世界傳播脈絡和網絡做出完整精準的勾勒和描繪,深度了解和挖掘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進程中的中外語言文化沖突的症結,更加準確地理解各種風險矛盾的隱性和顯性特征,以便“對症下藥”,防患於未然,為更加精準地確立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未來發展的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實施路徑、結構布局、資源投放策略等提供戰略、理論和實務一體化的決策咨詢參考。
為此,必須全面掌握漢學家區域分布信息,建構世界漢學家譜系圖,確立研究對象、研究路徑和實施計劃、步驟。漢學家各有不同,只有基於對漢學家的全面了解和理解,才能做到“一人一綱”“一人一史”。若要借鑒漢學家學習中文和傳播中華文化的個人經驗以指導當下和未來的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則必須將個人經驗通過綜合分析研究形成具有普遍適用性的規則,這樣才能最大效度地發揮經驗的理論與實踐指導價值。有鑒於此,必須基於未來和當下的現實需要,對漢學家中文學習史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史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超越復雜現象掌握普遍性規律和規則,形成系統理論,指導具體實踐。
漢學家也是平常人,他們的中國觀會隨著自己社會地位的變化而變化,有時積極,有時消極,有時客觀,有時主觀,而這些都與他們憑借中文獲得的學術地位、社會地位等有關。因此,研究漢學家中國觀的變化,就是研究中文與中華文化在當地影響力的晴雨表,對製定中文與中華文化在地化策略是可靠的借鑒。
漢學家學習中文與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就是接受和吸收系統、豐富的中文教育理論、中華文化傳承與傳播理論的過程,經過他們個人化的吸引、凝練和總結後,實際上都形成了對中文教育與中華文化傳播的獨特理解,甚至形成了個人化的理論體系。我們應當基於當前和未來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理論體系、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構需要,對漢學家的個人經驗和理論進行結構性取舍重構,進而豐富和完善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理論體系、中國特色對外文化話語體系。
目前,世界上越來越多的青年漢學家加入到講中國故事行列,其中Z世代特色明顯,中文程度參差不齊,個人興趣差異性大。漢學家口述史可幫助進一步強化青年漢學家的中文能力、中華文化綜合理解和運用能力,並與時俱進認知中國、研究中國、表達中國,幫助他們運用“中國思維”思考中國和世界,形成完整的中國觀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從而推動青年漢學家為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作出更大貢獻,自身學術生命也能因此獲得更大的助力和活力。
不同國家、地區漢學家的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史,實際上構成了一個世界不同文化融合匯通的文化共同體。漢學家學習中文與傳播中華文化的經驗和理解由於融進了以漢學家為載體的多元文化的影響,所以本身就具有世界性。因此,研究過程自然就是解構和重構中華文化與世界不同民族文化沖突融合、和諧共生的過程,這有助於我們在向世界介紹中華文化時更自然地基於世界文化平等理念,采取平衡視角,以中文和中華文化為主,兼顧其他民族語言和文化,既從中為中國智慧服務全球治理尋找歷史經驗,也使之成為通過中國理解世界文化和諧共生的一個窗口,“美美與共”,從而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縮影。
每位漢學家都是一部活的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史,基於當前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現實需要,主動挖掘漢學家沉澱的相關歷史經驗,積個體經驗成群體經驗,最終會提煉概括出學習中文和傳播中華文化的“漢學家成功學”經驗和理論體系,直接為當前的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一帶一路”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理論和方法借鑒。
孫宜學 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院長,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常務副主任
鏈接: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412/05/WS67516bfba310b59111da7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