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漢學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中文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史和世界中國形象的塑造史。事實上,世界漢學家一直在影響著中國走向世界的途徑與步驟。如何借助漢學家的積極作用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中國智慧,並且建立中國特色的對外話語體系,已成為新時代中國必須認真探索並盡快確立實施方案的戰略任務。我們應充分借助漢學家的力量,辯證分析,知己知彼,科學研究,合理布局,創新途徑,占據主動,助推中文與中華文化更好地服務於世界發展,同時吸納世界不同民族文化融入中華文化,最終在實現中外文化共同發展繁榮的基礎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還原漢學家本人學習中文和中華文化的原始圖景和路徑,建構以漢學家群體為代表的國際中文教育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發展史,從而廣泛匯聚世界漢學家的中文學習經驗、中文教育思想、中文學術成果、中華文化觀的形成經驗,為當前世界範圍內的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提供最直接、有效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借鑒,並充分發揮漢學家的雙語優勢、在地優勢和中外文化融合載體功能,構建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世界網絡和動態譜系,以中國智慧惠澤世界人文交流,從而更便捷、直接、高效地推動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漢學家學習中文和中華文化的動機以及因此獲得的成就和社會地位可以影響其所在國政府的民意基礎和對華政策製定。因此,通過系統研究漢學家中文學習史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史,可以立體分析、科學解決新時代中文與中華文化世界化所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命題,如中文與中華文化世界傳播範式如何更加腳踏實地,中文與中華文化世界化發展模式如何融入未來全球治理體系,中國與世界如何借助語言文化交流攜手邁進新時代,新時代中國道路如何得到世界更廣泛的理解和借鑒,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教育人才培養如何與世界實際需求有機銜接等等,從而使中文與中華文化在世界各國落地更準,紮根更深,成長更穩,影響更大,功能更強。
世界漢學家中文學習史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史具有多元研究價值,是典型的“一專多能”的多元動態闡釋源。通過梳理漢學家中文學習史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個人史、國別史,系統總結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歷史規律、普遍性問題和對策,以漢學家為媒介,可以形成一套健康、穩定、科學、可持續的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理論體系、中國特色對外文化話語體系,為未來中國獲得更廣泛的世界話語權尋求切實有效的途徑與策略。
漢學家是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以漢學家為媒介,可以客觀、系統梳理中文與中華文化在世界不同國家、民族、地區的傳播史和接受規律,科學分析世界不同國家中國觀的形成史和實質,以及對新時代中國出現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知識的主觀和客觀認知或誤判的原因,在世界語言文化共同體譜系中闡釋中文與中華文化所承載的中國智慧和世界意義,為進一步打造能更有效地融通中外的中國新概念、新範疇、新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儲備詳實的文獻,提供科學的資料。
漢學家不同視角下的中文與中華文化的傳承發展,可以映襯世界各國多元文化與中華文化共進共生的辯證關系,助力理解不同國家的語言生態、文化習俗、宗教和社會文化多樣性及相關治理經驗,為中文與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對象國(地區)的多元化原始數據,促進中文與中華文化和世界各民族語言文化交流會通,最終實現在世界不同語言文化語境下更有效地傳播中文與中華文化,全面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目的。
以史為鑒,通過總結分析漢學家口述中文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史,我們可以更精準推動中文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並以中國智慧鋪路搭橋,通渠浚河,實現中外文化的和諧發展,推動世界共同構建和平繁榮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孫宜學 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教授、院長,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常務副主任
鏈接: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412/03/WS674e9d60a310b59111da6c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