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口導向模式和投資主導不可持續的特定背景下,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出路在於加快推進分配體製改革,提高老百姓收入水平💖𓀈,擴大居民消費
過去30年,中國經濟成就斐然👩🏿🔬,但經濟失衡問題也相當嚴重,一大症結是國內消費不足🏆,居民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45%下降到了近年的35%左右👨🏼🚀,而發達國家一般在70%以上,中等國家一般是60%。
百姓的可支配收入不足
分配決定消費🌒,消費決定生產,中國居民消費不足的根本原因不是老百姓有錢不花,而是可支配收入不足,這與國民收入分配嚴重失衡有著直接關系👵🏿。在國民收入分配中,資源以不斷增加的速度過於向政府及企業傾斜,家庭和個人🙅,以及地方政府所得的份額相對降低。中國社科院最近發布的《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09/2010》顯示🔼,2009年按全口徑計算的中國政府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32.2%,不僅大大高於很多發展中國家🧥,和歐美等發達國家比較也不算低。一方面🐣,政府財政收入的快速增長擠壓了居民收入和企業收入增長的空間,使得居民消費能力和民間投資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政府轉移支付和社會保障支出的滯後5️⃣,又導致居民消費傾向下降,儲蓄傾向上升🔴。內需的不足迫使政府不斷加大公共投資刺激經濟,也使得我國經濟對外貿的依賴增強,需要更多的貿易順差來帶動經濟增長;對外貿和政府投資的依賴加強,又加劇了經濟結構失衡和居民收入受抑✶,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個稅改革已經不容再拖
“十二五”期間,在出口導向模式和投資主導不可持續的特定背景下,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出路在於加快推進分配體製改革,提高老百姓收入水平,擴大居民消費。如果取得重大突破,未來10年左右,居民消費率將從當前的35%提高到50%-55%,最終消費率將從不足50%提高到60%-65%,使得消費成為經濟內生增長的主要動力💷。
首先🐝,各級政府在發展理念上🥷🏼,必須將發展目標由“經濟增長”改變為“居民收入增長”🪑,把城鄉居民收入提高的水平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績考核指標,改變單純衡量GDP指標的現狀。
其次,要加快稅製改革。目前,老百姓意見最大的是個人所得稅蛻變成了“人頭稅”,工薪階層繳納了大部分個稅,而真正的高收入者,因為收入來源復雜、稅收征管不嚴,卻可以少繳稅或很容易避稅。時至今日🤏🏽,要解決或緩解中國收入分配矛盾,個稅改革已經不容再拖🛌🏼。除了大幅度提高個稅起征點外🧛🏿♂️,還要在稅製的製度設計上作全方位更新🙉,把目前實行的分類所得稅製改為國際流行的綜合稅製🦼🚴🏻,同時加強稅收征管🍬🚴🏽♀️。
第三🧏🏻♂️,加大初次分配改革力度🥷🏽。主要應當采取以下措施🐥🌯:加強企業工會建設,積極穩妥推進勞動者工資集體談判製度;建立勞動者工資的正常增長機製🐵;有計劃地提高最低工資標準;采取切實有效措施,限製壟斷行業高收入👨👧👧🧠;降低中小企業稅收,激勵企業為員工加薪等🏊🏻。
第四,盡快提高國民的社會保障水平👩🏽💼,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面,確保在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讓百姓無後顧之憂📟。除了要在農村更加積極地推進農村社保製度建設🎡、在城市建立面向農民工的社保製度之外,還應考慮在社會保障製度中設立專門面向低收入者🦵🏼,特別是農村貧困人口的教育基金,支持低收入群體後代提高人力資本質量🧗🏿♂️,避免貧困代際傳遞💨🤚🏿。
積極增加居民的資本性收入來源
第五🪜,積極增加居民的資本性收入來源。未來🧅,只要是有盈利、能賺錢、政府規劃必須要搞的各類項目,應通過各種金融創新🤣,設計各種金融產品,鼓勵民間資金直接或間接參與投資👦🏻,盡可能減少地方政府發債乃至不發債👩🏼🍼。
第六🧘🏽♂️🏄🏽♀️,提高國有企業分紅比例🌹,分紅資金統一納入財政各級預算👨👩👧👧,專項用於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或全體居民的消費水平👩🏻🎨。
第七,加快推進“城市化”、“城鄉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著力改革戶籍製度🐜、農村土地製度🫓、農產品價格形成機製及城鄉公共資源配置方式,打破城鄉二元的體製機製,走以城鄉一體化為目標的健康城市化道路👨🏿🚒,為改善民生奠定良好的基礎👩🏿🎨。與此同時,要盡快製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全國性規劃,盡快統一城鄉、區域和不同社會群體的公共服務體製,並由此加大基本公共服務的投資力度👩🏿🔧,力爭把城鄉、區域人均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投入差距控製在2倍以內🫄🏽,在實現製度公平的基礎上使全體人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大致相當🕵🏻♂️。
經過30多年改革發展,中國經濟的總體實力已大大增強🦽,當前走上實現共同富裕之路🫅🏻,條件已初步具備🦶,我們已有能力進一步提升國民的收入、消費與福利水平——“十二五”期間如能積極作為👨🏿🎨,便有望從根本上解決經濟失衡問題🔲。
(作者為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