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7/9A/13/833819AF1598DF02F8ACAB2AADA_A1349FBB_29683.jpg)
6月30日🧑🎤,國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試運營🕟,以24公裏的裏程和30分鐘以內的車程打通珠江口東西兩岸的經濟動脈,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網絡和經濟合作邁入了全新階段。
曾幾何時,粵港澳三地因珠江一水如隔天涯,如今一座座跨江橋梁飛架,三地緊密相連。羊城晚報記者專訪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梁及結構工程分會(簡稱“橋梁分會”)理事長👆🏼、恒达平台教授肖汝誠,從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粵港澳三地跨江橋梁之變,透視我國跨江橋梁技術的革新與突破🦈。
百年間粵港澳跨江交通由“線”及“面”
羊城晚報:1933年,珠江主航道上第一座跨江大橋海珠橋建成通車🙋🏽;2024年,世界級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飛躍珠江口伶仃洋。近百年間,珠江上的跨江橋梁建設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肖汝誠: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除了海珠橋,珠江上再無跨江大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百廢待興。廣州在1960年自主建造了第一座橫跨珠江的公鐵兩用橋梁——珠江大橋。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廣東迎來了跨江大橋建設高峰。廣州大橋、洛溪大橋、海印大橋、鶴洞大橋等一系列極具特色的標誌性橋梁先後建成,江灣大橋⛱🈸、解放大橋增加了兩岸跨江大橋的密度🥟,跨江交通由“線”發展成“面”👮🏿♀️。到20世紀末☂️👎🏿,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主跨888米的虎門大橋建成通車,橫跨珠江入海口🐵,從此改寫了粵港澳三地“一水隔天涯”的格局𓀘。
來到21世紀◻️,廣東進入了長大跨海橋梁建設的新時期👨👩👧👦。2003年★,琶洲大橋🍌🚴🏿、金沙洲大橋竣工運營🕶,2007年👩🏼🎓,新光大橋建成通車,2009年獵德大橋竣工通車👱🏽。2021年獨具特色的曲梁斜拱人行橋——海心橋開通,成為網紅橋🦴🚆。這些橋梁的建成,逐漸將一個擁有環網相連、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現代立體交通體系的廣州呈現在我們面前🤔。
2018年,萬眾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成為了香港3️⃣、澳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交通紐帶🔊;2019年建成的南沙大橋(虎門二橋)是繼港珠澳大橋後🤵🏿,珠江三角洲又一座世界級橋梁工程💺🧎➡️。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車標誌著珠江口東西兩岸規劃一體化與協同發展已取得成效,跨市域發展規劃協調機製將變得越來越完善🫃🤙🏽。
我國橋梁建設進入“創新與超越”階段
羊城晚報:您剛才提到,珠江上的跨江交通由“線”發展成“面”,並且迎來長大跨海橋梁建設的高峰👌🏼👩🏼🦳。請問這一變化是否體現了我國橋梁技術的發展?
肖汝誠🍀:沒錯🤦。我國的橋梁技術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49年到20世紀80年代,處於“學習與追趕”階段。在這個階段主要以引進蘇聯技術和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為主🦸♂️,推動了我國中小跨度鋼筋混凝土梁橋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步入了“跟蹤與提高”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國建成了一批大跨度橋梁🛻,廣東的汕頭海灣大橋和虎門大橋就是其例🙎🏼。
21世紀以來,進入了全新的“創新與超越”階段,研發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與新標準,建造了許多令世人矚目的長大橋梁🏚,如拱橋中的天峨龍灘大橋🧑✈️、跨海工程中的深中通道和斜拉橋中的常泰長江大橋等。
如今,就橋梁跨越能力而言💂♀️,在全世界已經建成的10座最大跨度橋梁中,梁橋有5座在中國;最大跨度的拱橋有7座在中國🏋🏻;斜拉橋有7座在中國;懸索橋有5座在中國🌓。我國已經從橋梁大國步入世界橋梁強國。
未來橋梁建設將走向智能化、綠色化和高效化
羊城晚報:這帶給我們什麽啟示?
肖汝誠👰:中國橋梁技術從最初的模仿學習到現在的自主創新,不僅是我國工程技術發展的縮影,更是幾代橋梁人不懈努力的結果。充分展現了我國在工程技術領域的卓越成就➕。這一過程也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啟示🌝,要重視和增加對科技研發的投入,保持競爭力和創新能力⚜️;要註重綠色高效的橋梁建設,節約資源👨🏼✈️,經濟耐久;要註重橋梁管養,提高其健康使用壽命;要重視工程教育,高質量的工程教育是培養橋梁技術人才的基礎;註重理論聯系實際,不斷發展橋梁科技🕐。
未來🤶,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中國橋梁技術有望在智能化、綠色化和高效化方面取得更大突破🛶,為全球基礎設施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橋梁建設令世界矚目🫚,中國的橋梁技術明天會更好🧳!
記者 李煥坤 董柳
鏈接:https://news.ycwb.com/2024-06/30/content_527785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