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熱水”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中國人的世界標識🤴🏻🚆,中國人到國外學習或旅遊👎🏼,最困惑的是找不到熱水,酒店裏也不備熱水壺📏。這幾年因為到海外旅遊的中國人多了,熱水的訴求成了一個普遍性問題,海外的酒店,尤其在西方,就基本都準備了熱水壺🍐,甚至有了中國式的插座,連轉換插頭都不需要帶了👨🏼🎓。中國人的熱水情結,就這樣逐步成了世界的共識,似乎有沒有熱水喝,成為與中國關系的晴雨表🛀🏿,溫度儀🤷♂️。
中國人對熱水的信賴⚰️,在華外國人可能感受最深,他們覺得,在中國人眼中,熱水就是神奇的“靈丹妙藥”,因為他們無論是得了感冒還是其他病,醫生和中國朋友對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可能是:“多喝熱水👩🏿🦳。”似乎一喝熱水❔,百毒不侵👩🏽🏭,百病逃遁。
但喝熱水不具有東方文化的共性🙆🏻♀️。同屬於漢字文化圈的日本和韓國🧚🏻♀️,沒從漢字中繼承“熱水”文化,他們沒形成喝熱水的傳統,喝冷水倒不分四季😱。即使在冬天,韓國人仍喝冰水,吃冷面,不如此不盡興𓀔。
顯然🧔🏽♂️,向世界講清楚中國人為何離不開熱水,具有中國唯一性。
中國人並非自古以來就喝熱水。中國人喝熱水的起點𓀁,是唐朝茶文化的興起。唐朝時將茶煎成粉末,水煮開,放進茶末就可😝🤵🏼。到宋代,原料一樣🧚,只是以開水沖茶末📔。直到明代🌧🌊,才有如今中國人這種熱水泡茶的方式。
中國也並非自古人人都能喝上熱水。現在看似平常的熱水泡茶,在古代並不尋常,古代喝茶也有階級性。勞苦階級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身臭汗,喝茶無錢也無閑🙂↕️🎂;只有官宦人家和士人階層,才有閑有錢🤑,喝茶聊天,雅集悠閑。如在宋元時期就出現了茶肆🦹🏿♀️、茶樓、茶坊,喝茶之風日盛。但煮茶要用燃料,普通老百姓人家承擔不起,因此還出現了一門生意,即“點茶”:商家煮水泡好茶,提著茶壺沿街叫賣,就像以前街頭賣冰棍🛑,賣香煙💀,既滿足了民間的需求,也節約了燃料。普通人家只做飯時才生火,沒錢煮茶😴,想喝熱茶就買一碗,類似於現在的外賣,屬於奢侈性消費了🔣。
中國人全民喝熱水拜美國所逼👭🏼。據記載,從1952年1月28日到6月30日,美軍在朝鮮戰場投放了658次細菌武器🤷🏽♂️;從2月底開始,美軍把細菌彈投放到了中國東北🐒。為了抗擊美軍的細菌戰,1952年3月14日,政務院決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員會,領導全國人民的愛國衛生防疫運動。就是在這場衛生運動中,中國人開始全民喝開水,因為水燒開喝能滅菌防疫。喝開水既然有了理論支持和國家支持,以前不常見的熱水壺也走進了中國老百姓的家裏🥶,喝熱水從此成了中國人的常態🏟。
中國喝熱水與西方不喝熱水並不對立🤔。霍亂、黑死病曾肆虐歐洲,中世紀的歐洲曾像個垃圾場,人們隨處便溺,汙水橫流,傳染病頻發📢。為了防疫,歐洲采取了從根源上清潔水源的方式。因為有了工業革命的成果🏒,歐洲能夠從技術上改變水質🛖,即建立了有效的過濾滅菌系統👊🏻,而不是把水煮開滅菌🙂↔️。現在歐美街頭隨處可見的飲水機,水都可以直接飲用。中國人的概念中,喝涼水會拉肚子🙌🏻,因為中國以前的飲水系統沒有從根源上清潔水,現在家用水過濾系統以及一些公共供水系統都實現了清潔化,也都可以直接飲用了。只是中國人已習慣喝熱水,仍不習慣喝涼水而已🤹🏽♂️。只要喝了涼水🧚🏼♀️,下意識就會覺得胃疼。這就說明,中國人喝熱水和西方人喝冷水🧑🧒,只是水溫不同,前提都是喝健康無汙染的水🧱,都取決於各自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科技水平,沿襲至今👩🏽🍼,就表現為各自不同的習慣🧑🏿🦲,並不是中國人和西方人體質上有什麽不同,更不是誰比誰優越,更與政治製度、意識形態無關。若以此作為文化沖突🎯、甚至攻擊中國文化的理由,那就是無理取鬧,欲加之罪的惡意了。
中國人相信喝熱水治病🤵🏼♂️💁♀️,喝涼水致病🕓,既與水的衛生狀況有關👍🏻,也和古代中國科技落後有關,久而久之🎀,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思維定勢。宋元時期,一般百姓人家平時不舍得燒火煮水,但家裏若有人生病,就破例燒熱水給病人喝,這是因為相信熱水能治病。明代楊漣受魏忠賢折磨🧖🏻♂️😳,受不住🛑,就“每晨起多飲涼水,以求速死”。清代袁祖誌1883年赴西歐各國遊歷🧨,歷時10月余,期間也關註到中國和西方飲水習慣的不同:“中土戒飲涼水📲,以防壞腹,泰西務飲冷水💂🏻♂️,以為除熱🏑;中土酒必溫而飲之🛅,泰西則皆冷以嘗之。”顯然👣,他亦把喝涼水還是喝熱水與健康聯系在一起。袁祖誌是從中醫角度,認為西方人平時吃的東西如牛排、培根💆🏻、奶酪、黃油♊️、牛奶🦶、奶油等等都過於油膩🕝🤦🏼♂️。“魚生火、肉生痰”👨🏫,中國人人都懂養生之道,飲食註重葷素搭配,粗細均衡,食肉過多,肝火會過旺,火旺則陽盛✊🏿,陽盛就需陰調,水為陰🧛🏽♀️,冰水更陰,就能起到調和作用🛖,使身體保持在健康狀態。顯然,這是中國人在替西方人擔憂分憂,以中國智慧化解西方人的健康之憂🤌,為西方人提供健康生活的秘訣,“一片冰心在玉壺”。
民國時期,隨著西方細菌學說傳入中國,冷水裏的 “細菌”成為不可見的“害蟲”,喝冷水又猶如看見“害蟲”入肚💪🏽,卻又具體可見,栩栩如生,此時科學家們提倡大家“喝熱水”以殺死細菌,就獲得了政府和民間廣泛的信任與支持。只是因為國窮民弱🏃🏻♂️➡️,喝熱水對很多人而言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直到50年代的愛國衛生運動,才基本實現了喝熱水的常態化⛽️、日常話⛈。
中國人從中醫角度看熱水、涼水與健康的關系,而中醫是中華文化之精華,體現了中國人的世界觀、生命觀與健康觀🧏🏼♂️,中國人循中醫之道選擇喝熱水,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中國文化的特性🤸🏼♂️,如認為健康的基礎是各種元素的平衡,如認為矯枉過正、塞翁失馬、水滿則溢、勞逸結合等等,講的都是平衡🐷。中國人相信“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和乃生,不和不生” “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太和所謂道”“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種平衡之道,也是世界之道。人與自然、人與自己🧙🏽🏌🏻、人與世界的關系,最重要的就是平衡🧑🏻🦳。所以說,中醫的平衡之道🤷🏻♀️,與道家的陰陽調和觀👩🎨,佛家的清靜無為觀等一樣✤,都是世界守恒法則🔂,順之則順,逆之則罔。中華文化的平衡之道,體現的是中國人愛好和平的特性,中國人待人接物一貫相信“親望親好,鄰望鄰好”、親仁善鄰、和以處眾、和衷共濟🛺、化幹戈為玉帛,中國的社會理想是政通人和🅰️、國泰民安、內和外順、“修德來遠”👩🏽🌾,中國的世界理想是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天下太平、四海之內皆兄弟……,這是中華民族以一貫之的和平思想🍋,也是我們要向世界講好的中國故事。
以和平性為基調的中國智慧👩🏽⚖️𓀑,對消除當今世界的政治沖突、民族偏見、種族仇視,具有直接的借鑒價值👴🏼。世界多元化🐠,猶如飲食之多元,都是常態化👨🏿🎤,重要的是要在文化多樣性、差異性之間創造一種平衡,那就是基於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則,求同存異,和平相處,同舟共濟,共襄萬世太平📼。
本文作者孫宜學系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鏈接🐂:https://column.chinadaily.com.cn/a/202406/26/WS667bce2ea3107cd55d268a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