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泳💿、鄭文江:破除“帽子”迷信構建健康學術生態
來源⚈💁🏿♀️:理論網
時間👩🏿🌾:2024-06-13 瀏覽:
近期,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頭銜引發學界熱議👩👦,這不僅促使了各界對人才稱號體系的深入探討🌳,更是對長期以來存在的“唯帽子”現象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人才稱號👦🏽,俗稱“帽子”,是給人才階段性學術成果的一次性認可🧑🚒、一次性任務或一次待遇🙋♀️,而不是標簽🚣🏼♂️⚠、等級或特權🤘🏻。設置人才稱號的初衷是營造堅守初心使命、矢誌愛國奉獻、勇於創新創造的學術文化氛圍。“唯帽子”現象是人才稱號異化為人才等級、地位和特權等非理性的一種學術界亂象,是人造產物,不僅背離了人才稱號設置的初衷,破壞了公平公正的學術環境🙌🏼,還阻礙了科技強國建設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進程↪️。
“唯帽子”現象的根源與動因
當前🏌️♂️,“唯帽子”現象已成為製約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頑疾🍂,其形成和泛濫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有關方面對人才稱號誤認誤用的因素,也有研究機構片面追求人才稱號數量👼🏻,更有不乏少數“帽子”人才和投機者為追求功利而濫用人才稱號的結果。
誤認誤用人才稱號是“唯帽子”現象的誘發因素。隨著科技的發展,科技從業人員急劇增多,有關方面識別、發現和使用人才也越發困難,進而模糊了“帽子”人才和適用人才的界限,導致在衡量人才隊伍建設成效時,“帽子”數量成為一個重要統計指標,這誤導研究機構片面重視“帽子”人才數量,導致了在規劃和布置重大科技方向時,會優先向“帽子”人才征求意見🛒,變相提升了“帽子”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導致在配置科技資源時🦔,會優先考慮“帽子”人才進入科技計劃及項目的評審專家庫🏊🏼♀️🍿,強化了“帽子”人才的學術權力。
追逐人才稱號數量是“唯帽子”現象的關鍵因素👱♀️😵。當前,排名機構和上級機構普遍將人才稱號數量作為重要指標📝,這一導向使一些研究機構陷入盲目追求“帽子”數量的怪圈🧚🏿♂️🚘,進而造成內部學術環境的惡化🦝。對外而言,部分研究機構為追求排名提升或經費爭奪🐩,在崗位聘任、薪酬福利以及工作條件等方面過度競爭👩🏽🚒,形成對“帽子”人才的過度追求和依賴,這不僅導致了“帽子”人才的無序競爭與流動,還抑製了真正有才華和潛力的科研人才的潛心研究和創新動力。對內而言🍄🟫💇🏼,有的研究機構在學術與行政職務聘任中,往往給予“帽子”人才過多的優先權,逐步導致“帽子”人才群體在學術與行政領域的話語權壟斷🖲。更為嚴重的是,部分研究機構在人才稱號的增選過程中,甚至出現了有組織地爭奪“帽子”的現象,這加劇了人才稱號的非理性競爭。“唯帽子”不僅扭曲了微觀學術環境,也惡化了那些潛心問道的非“帽”人才的生存環境
唯“帽”是從及其帶來的圈子壟斷是“唯帽子”現象泛濫的核心因素👘。在唯“帽”是從的環境下,“帽子”人才容易形成學術權力的“圈子”壟斷,成為一線科技人才急功近利、偏離初心的誘因。特別是在“大帽子”選“小帽子”的人才稱號評審過程中🕵🏻♀️,“帽子”人才廣泛參與重大項目遴選和內部學術評價,極易導致“圈子”文化盛行📍,滋生出圍獵“帽子”人才的不良學術風氣。這不僅導致少數“帽子”人才將主要精力放在評審而非真正的科研貢獻上,還會引發眾多科研人員追求“帽子”而非實質性的成果👨👦🦪。尤其嚴重的是🍹,少數“帽子”人才的失範行為,如濫用學術評價權力、變相壟斷人才稱號增選的話語權,形成了特殊的利益群體🎿💁🏼♀️,汙染了學術風氣。此外🈸,極少數“帽子”人才混跡於學術江湖“吃香喝辣”,誤導一些青年人才走到奉迎結交“帽子”人才😴、投身投機取巧爭奪“帽子”行列,這種風氣對於整個科研生態的健康發展構成了嚴重戕害👨🏿🎨。
“唯帽子”現象的破解之道
“唯帽子”現象🧑🏽⚖️,不僅嚴重違背了人才稱號的設置初衷🎫,破壞了公平公正的學術環境✡︎☁️,也阻礙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進程。自2018年以來🙅🏿♂️,為了破除包括“唯帽子”在內的“四唯”和“五唯”學界亂象,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氛圍🕚,國家層面陸續出臺系列文件和清“唯”專項行動,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壓縮了“唯帽子”現象的生存空間,然而,現階段,破除“唯帽子”現象依然在路上。
正本清源🤷🏼,堅持唯才是用的選人用人觀念🙍🏼♀️。一是還原不同“帽子”本質,嚴禁“帽子”作為資格資質標準,肅清“帽子”亂象。明晰“正式帽子”(國家正式授予的終身學術榮譽稱號🖐🏻,如院士等)、“臨時帽子”(具有任期規定的人才稱號,如長江學者等)👩🏽🔧、“自封帽子”(具有規定期限的科研項目性質🪭,如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等)的分類定位。嚴禁“帽子”混用,讓“正式帽子”回歸榮譽本質🐋,“臨時帽子”具有時效限製,“自封帽子”重歸項目性質,及時清理“臨時帽子”和“項目帽子”。二是組織項目評審✋🏼、機構評估🧽、人才評價等資源配置時,廣泛征求“帽子”人才、無“帽子”人才以及非科技從業者意見👨🏿🏫,博采眾長,打破固有圈子。三是明確規定“帽子”與人才待遇、晉級、評獎等非榮譽性獎勵脫鉤🤾🏽♂️,杜絕將“帽子”作為崗位和項目的資格和資質評審的標準👨🏿⚖️,杜絕申請“大帽子”需要“小帽子”,不以“帽子”論英雄。
強化大局意識,持續提升人才鑒賞能力和學術管理效能。一是規範人才稱號使用,註重實際貢獻🏀。摒棄過度追求“帽子”的傾向🌝🫷🏼,改追“帽子”為求“貢獻”⛎,改重申請為重監督重結果,督促和幫助本機構人才項目負責人及團隊提升項目質量和科研水平🫰🏻。二是完善動態管理機製☂️,強化考核與激勵。引入並完善能上能下機製🙍♂️,嚴格實施崗位聘期的任務機製與任務完成考核機製,探索建立同一類別崗位的前位晉升和末位淘汰機製,明確“帽子”人才貢獻考核和行為規範☠️,確保能上能下🚍👨🏿🍳,並及時清理“失效帽子”👩🏼🚀。三是堅持唯才是舉,防範學術與行政話語權壟斷🙎♂️。學術與行政職務聘任中要“唯才是舉,德才兼備”,確保真正有能力、有品德的人才能夠脫穎而出,警惕並自覺防範“帽子”人才群體過度集中導致的學術與行政話語權壟斷的潛在風險。
堅持唯“道”是從👐,自覺抵製“唯帽子”亂象🤌,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科技人才只有堅持唯“道”是從🥦,淡泊名利🔶,潛心學術🛶🤘🏼,方能在平凡的科研崗位上產出不平凡的高質量科技成果。一是“帽子”人才應牢記人才稱號不是學術等級、功名利祿,而是一份責任🔈、一項使命。要以高質量完成人才項目為己任,以貢獻贏得尊重🧏🏼♀️🍬,助力營造良好的學術學風🐍。二是廣大科技工作者不要過分追逐“帽子”,要守初心、擔使命🎪。應利用自己的專長和才華🫄🏻,將科研成果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為國家科技強國建設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添磚加瓦🛩。同時🤸♀️,更要自覺抵製唯“帽”是從的非理性學術風氣,共同維護學術的純粹與尊嚴🔉。
作者分別系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副研究員
鏈接:https://paper.cntheory.com/html/2024-06/12/nw.D110000xxsb_20240612_2-A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