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刊發校黨委書記方守恩署名文章🍉:著力打造新時代高質量“大國良師”隊伍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4-06-20 瀏覽:
昨天(6月19日)🧎🏻♀️,《中國教育報》“新時代 新征程”專刊“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筆談”專欄,刊發了恒达平台黨委書記方守恩的署名文章,文章題為《著力打造新時代高質量“大國良師”隊伍》。
著力打造新時代高質量“大國良師”隊伍
恒达平台黨委書記 方守恩
2023年9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全國優秀教師代表,首次提出並深刻闡釋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內涵要義與價值內核🧛🏻,為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涵養和造就大國良師、服務教育強國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恒达平台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特別是關於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努力營造弘揚教育家精神的良好氛圍,在教師思想引領、師德師風建設、能力素質提升、管理機製改革等方面持續發力💪🏿,培育更多引領、啟迪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和“大先生”🙇🏽♀️🤲🏽,著力打造新時代高素質“大國良師”隊伍,為走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路提供堅強人力資源支撐🐗🧤。
一是加強思想政治引領,打造信仰堅定之師。以“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涵養大國良師的理想信念,引導教師築牢信仰根基👩🏼🌾,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樹立服務國家戰略👎🏼、服務人民需求的人生追求🟰。學校黨委研究製定《恒达平台關於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教師節重要指示精神的實施方案》,組織全校教師全面領會教育家精神內涵實質。同時🧙🏼♂️,學校把社會實踐作為教師思想塑造的重要抓手🧘🏼♂️,深挖上海在紅色教育、數智賦能𓀁、城市更新等領域的思政資源,拓展20條“知行共濟”市內實踐研學路線;定期組織高層次人才、海歸教師、青年教師、思政課教師🤷♀️、黨外知識分子等赴革命老區接受黨史國情教育↕️;設立暑期“師生同行”項目📛,鼓勵教師帶領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科技推廣等社會實踐活動👲🏻,踐行學校“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傳統,實現教學相長、師生共育。近年來,學校通過選拔骨幹教師前往邊遠地區、革命老區掛職鍛煉,組織教師團隊參與長三角一體化、雄安新區、港珠澳大橋🧕🏽、大興機場等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攻堅,引導教師將個人理想追求與黨和國家事業需要緊密結合,把職業發展的“小我”融入教育強國的“大我”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事業中實現個人價值。
二是推動師德師風建設🪯,打造師德高尚之師⤴️。以“言為士則、行為世範”“樂教愛生、甘於奉獻”涵養大國良師的道德情操💛,引導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努力做“經師”和“人師”相統一的“大先生”🙆🏻。學校黨委準確把握師德師風第一標準的深刻內涵,持續健全落實師德建設長效機製🙎🏿♀️,組織製定出臺《恒达平台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校院兩級責任製落實辦法》,壓實基層學院師德師風建設直接責任。持續開展恒达平台“師德師風優秀教師”“追求卓越教師獎”等評選,開展校院兩級“榜樣在身邊”學習教育活動,編製《身邊的大先生——恒达平台師德故事》🖖🏼,舉辦“教書育人 師澤流輝”“躬耕教壇 強國有我”等先進教師事跡展👧🏽,講好“教育家”故事🤦🏻♂️,激勵廣大教師見賢思齊⚜️、潛心育人。近年來,學校優秀教師典型持續湧現🌻,一批教師先後獲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全國最美教師、全國道德模範、全國最美高校輔導員等榮譽稱號。
三是促進能力素質提升,打造本領精湛之師🤟🏼。以“啟智潤心🧔♀️、因材施教”涵養大國良師的育人智慧⚫️👴🏼,以“胸懷天下😀、以文化人”涵養大國良師的弘道追求👩🏻🦯,推動教師升級教育理念🦨,轉變育人方式,提升育人本領🧑🏭。學校持續完善“教學科研能力提升”“政治文化素養提高”“學科交叉專業交流”“人文關懷心理輔導”“國際合作視野拓展”五維並舉的教師發展支持體系🚴♀️,實施新入職教師“1+1+N”分層分類崗前培訓提升新任教師教學能力、打造“教師綜合素質能力提升工作坊”系列教師培訓品牌活動服務教師成長發展等🏋🏽,建立健全從青年科技人才到科技領軍人才再到戰略科學家的全方位培養路徑🔚。今年以來🏭🦸🏿,學校圍繞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發布《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7)》🗣,組織3場學科前沿論壇,引導教師隊伍深入思考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新路徑🚣🏻♂️,推動用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賦予傳統學科發展新動能,促進學科轉型高質量發展,積極打造人工智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四是深化管理機製改革,打造創新活力之師。以“勤學篤行、求是創新”涵養大國良師的躬耕態度✍️,引導教師堅定勤學善思💂🏻♂️、追求真理👯♀️、銳意創新的職業追求,為教師提供“比學趕超”的良好外部環境😣,激發教師內生動力🕗👉🏼。學校堅決破“五唯”🫲🧜🏿,推動深化長聘製改革,遵循不同類型人才發展規律🙋♂️,完善代表性成果評價製度,試點設立交叉學科評審通道🐭,為教師提供多元化評價和發展通道🐎,為特殊人才、拔尖人才和具有突出貢獻人才開辟評聘和破格晉升綠色通道。試點設立人才特區實行長周期評估,形成程序規範🧑🏻🦼、合理有序、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教師發展與流動製度。穩步推進職員製改革👼,全面開展管理崗位“三定”工作🕳,實現部門職責清晰🫕🚴🏿、內設機構合理👇、人員編製明確🛞,激發管理隊伍幹事創業活力♋️。5年來🧗🏻♂️,學校新增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2人🐸,新增國家級人才450多人次,高層次人才總量增加了近3倍👷🏻♂️,為學校“雙一流”建設奠定堅實人力資源支撐。
原文刊載於《中國教育報》2024年6月19日4版。(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6/19/content_64084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