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張松𓀓:培育“自然的”城市

來源:人民網   時間:2010-06-03  瀏覽:
  “內澇凸顯了城市發展與自然環境的沖突7️⃣。城市建設發展離不開自然保護和生態平衡,塑造城市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培育‘自然的’城市🧪,已成為我國城市發展必須面對的重要迫切課題。”
  城市是一個有機生命體
  作為一名城市規劃師,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我們的城市更美好?多數時候🚶🏻‍➡️,人們一說到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總是以摩天大樓、寬闊的道路和巨大的廣場來想象她。城市作為人類創造的生活場所,是一個巨大的人工環境和復雜的文化景觀🫄,但文明起源於自然🧑🏼‍⚕️,自然塑造了人類的文化。歷史上,良好城市的形成包含了對自然的合理利用和適度改造;未來的城市建設發展更離不開自然保護和生態平衡👶。因而💆🏼,當我們期盼能夠塑造更美好的城市時🤵‍♀️👩🏻‍🎨,首先應積極保護和切實培育充滿“自然”的城市。
  曾經被我們看作是鋼筋混凝土森林的美國大都市紐約,在其最為繁華的曼哈頓區的中央偏北的位置規劃建設有一處中央公園☁️,它的規模大得驚人,面積達3.4平方公裏,占寸土寸金的曼哈頓區總面積的6%😟🌕。這片土地足足占據了曼哈頓150個街區,可以說“犧牲”了房地產開發的巨大經濟效益,並為城市交通帶來一定的不便↩️。中央公園建設歷時15年,長4000 米、寬 800 米巨大的矩形綠色空間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綠肺🧑🏿‍🎓,預留了供公眾使用的大型綠地空間🌜,也為城市的發展保留了充足的自然環境➡️。
  萬眾矚目的上海世博會📲,正在浦江兩岸精彩演繹“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世紀主題🕵🏿‍♀️。在這裏,我們可以盡情展開對城市的想象🤷‍♀️,其中有一個重要維度:城市與自然𓀐。中國館高度概括了中國城市發展的智慧――“道法自然”🧗🏻,城市與自然💂‍♂️👻、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各個國家館,首次設立的“城市最佳實踐區”等,也無不以各自角度🥷🏼🗣、各自形式,向世人呈現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歷史、可能和前景。古今中外的著名城市都在啟示我們💁‍♀️,城市不是機械性的物體,而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有機生命體,人類的理性選擇是因勢利導🙉,順勢而為,而不是任憑推土機和鋼筋水泥的力量去肆意改造🏂🏿。
  塑造城市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近來一些城市因暴雨出現內澇🧑🏿‍🏭,一方面是城市規劃🍷、管理問題長期積累的一次爆發,另一方面,從城市生態視角看,說明城市及其造就的“人化自然”與水體、地形等自然環境存在沖突。在城市開發建設中🫅🏼,城市自然環境的特征常常被忽視🪼,城市生態的規律還沒有被充分掌握,城市的“自然意識”還沒有覺醒。
  當我們在尋找和呼喚城市的“自然”之時,轉身又會發現近年來經過“大手筆”規劃建設的城市,是那麽的“不自然”🦸‍♀️。據報道,在過去的10年當中🚶‍♂️‍➡️,我們完成了歐洲國家100年的建設量,規模是巨大的,變化也是驚人的🧑🏽‍🦲💠。人們對城市景觀作了戲劇性的全面改造💯,所有這些變化――摩天大樓、舊城改造🧝✯、近郊住區、快速路網、歷史街區等――正在成為一種奇異的文明魔術和壯觀的櫥窗布景。
  我們大多數城市都是按照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等宏偉目標來規劃的,凡不符合這些標準的地方都要進行徹底改造,於是對舊城區和老建築開展了“大掃除”和“大拆遷”。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的“造城”運動,卻是以拆毀和破壞原有城市為前提展開的。舊城中殘存的歷史地段經過精心改造成為了時尚的消費場所🏃‍♂️‍➡️,上海新天地、北京前門大街和成都寬窄巷子無不如此,“貴族化”的舊區改造模式一時替代了公共利益優先的歷史保護。
  在快速開發的過程中,很少有城市能夠舍得“浪費”珍貴的土地來改善環境條件,城市公園也正成為“袖珍”景觀,摩天大樓夾縫中樹木植物顯得是那麽孤立和可憐🚭。而在舊城改造的規劃中,建築物之間的間距越來越小💇🏿‍♀️,有的開發商甚至認為現在多為雙職工家庭,白天大人上班、小孩上學🤽🏼⛰,根本不需要什麽陽光和日照🥝,小區的綠地也是盡可能利用地下車庫的占地來建設👵🏼,根本不可能種大樹😖,多為草坪和水池等“看上去很美”的人造景觀,城市的戶外活動空間也越來越少🏌🏻‍♂️👃🏿。
  凡此種種變化,造成了城市空間的疏遠感和“不自然”狀態。簡單地講,過去人們生於斯、長於斯,熟悉得如同鄰家女孩般的城市,如今都被包裝打造成為了時尚“超女”。城市帶給人們巨大的陌生感✤,而這種陌生感又會導致社區交往的貧乏、人與人關系的不和諧。
  今天,人們越來越希望城市能給人以家園和身份的期望。上海世博會以“和諧城市”理念來回應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訴求。如何將城市作為市民生活的場所對待👨🏻‍🦼‍➡️,如何完善城市自身的狀態,不斷塑造城市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已成為我國城市發展必須面對的重要迫切課題🧖‍♀️。
作者為恒达平台城市規劃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