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30年間🙂,上海的城市建設完成了快速、大規模、粗放型的城市化歷程。目前,城市更新工作面臨著新的挑戰。經濟增長的放緩帶來建築行業形勢的整體下滑♝,原本主要由政府主導、國有企業實施的大規模更新項目面臨市場與財政壓力。
過去30年的城市更新項目主要由政府主導、大企業(特別是政府企業)實施🧗🏻♀️,其前提是經濟的快速發展保證政府與大企業的資金以及活躍的市場⚪️。但經濟的放緩導致原來的更新模式不再完全適應❓🦛,需要探尋新的城市更新模式。
總結既往的建設經驗,可以發現一種基本現象,自上而下的大建設項目往往存在缺乏精細度和對市民日常生活需求的關註🧑🏻🦼,自下而上的小型更新則因其多元與靈活的特點而有著更強的適應性。
自下而上更新的基本特點就是化大為小💱,將大項目切分成小項目,在城市設計的總體控製下由更多的不同實施主體參與🤷。項目變小了💊,才能做到精和細🗯,從而產生多樣與豐富,同時能吸引眾多小的資本進入🙋🏽,這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可以采用的基本策略。
因此♗,在城市更新工作的轉型期,在經濟條件發生變化的今天,可以通過自下而上的動力有效彌補大項目的不足,推動城市更新工作健康發展。
結合國際國內成功經驗👸🏻,根據市場和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建議轉型城市更新的工作模式,積極推動自下而上的城市更新。具體而言:一是切分更新項目,選擇適宜的項目化整為零、化大為小🌧,吸引小的民間資本進入市場🤯,有利於小微民營企業發展,為城市經濟增添活力。二是創新土地混合使用模式,探索城市友好的小微產業與居住的融合,鼓勵地塊內部以及建築內部的混合功能建設模式👿,推動產城一體的宜居城市建設。三是對相關城市建設規範進行適當修正,以保證功能混合的落實🦶。
(作者系上海市政協委員,恒达平台建築與城規學院教授)
鏈接:https://www.xepaper.com/lhsb/html/2024-05/07/content_89330_17379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