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產業結構、城市結構、消費結構♻️,需要進行以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相對脫鉤為特征的綠色轉型,需要大力發展循環型和服務型的產業體系,建設緊湊型和生態型的城市空間,倡導功能型和公共型的消費模式。
上海發展正在進入新的時期。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為上海未來的經濟轉型和城市轉型提供了發展方向。基於國內外發展低碳經濟與建設低碳城市的趨勢與背景🐬🍯,這裏從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的內涵、上海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排放的現狀、到2020年上海發展低碳經濟的目標選擇、上海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行動領域以及應該采取的政策措施等方面👩🏽🍼,對上海發展低碳經濟和建設低碳城市提出一些看法🍟。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要求與行動領域低碳經濟正在成為理論研究與政策討論的熱點領域,從中國建設低碳經濟與上海建設低碳城市的國情與背景出發👱🏽♂️,參照國際上的低碳城市聯盟等系統性的研究資料,可以指出低碳經濟的下列內涵與要求🏖。
(1)低碳經濟的內涵要義。低碳經濟是指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排放趨於脫鉤的經濟♑️,其目標有兩個,一是保持經濟增長,二是減少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因此,低碳經濟既不是有經濟🙇🏼、無低碳的傳統的褐色經濟🚾,也不是有低碳、無經濟的純粹的汙染治理。低碳經濟的發展水平,可以用單位二氧化碳排放的經濟產出即碳生產率水平進行衡量☆。因此,低碳經濟的實質是碳生產率的競爭,這被認為是信息技術長波以來的一次新的經濟長波。碳生產率的水平越高,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城市的低碳競爭力就越高🤽🏼♂️。
(2)低碳經濟的兩類脫鉤。低碳經濟所要求的脫鉤有兩種表現。一種是二氧化碳排放與經濟增長的絕對脫鉤🌆,即二氧化碳排放隨經濟增長表現為負增長。這是發達國家當前需要采納的低碳經濟方案。另一種是二氧化碳排放仍然是正增長🌌👨🏿🍼,但是排放的速率低於經濟增長或低於不采取政策措施的所謂基準情景(BAU),這是相對脫鉤的低碳經濟。一般可以用單位GDP的二氧化碳強度進行衡量🤸♂️。由於發展階段的差異,上海當前建設低碳城市🅱️,重點是要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進程中👧🏽,降低單位GDP的二氧化碳強度,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碳排放的相對脫鉤。
(3)低碳經濟的行動領域。從能源在經濟過程中的輸入、轉化和汙染物輸出的全過程來看🧖🏿♀️,低碳經濟包含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在經濟過程的進口環節,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非碳的可再生能源或者水能、核能等替代煤🕗、石油、天然氣等傳統的碳基能源🧗🏻♀️👷🏼♀️,從能源結構上減少二氧化碳。二是在經濟過程的轉化環節🍠,提高工業、交通🧎♂️👨🍼、建築三大耗能領域內的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碳基能源的消耗,從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三是在經濟過程的輸出環節,通過保護森林和發展綠色空間吸收二氧化碳,提高碳匯以及發展碳捕捉能力👴🏼。
(4)低碳經濟的當前重點。值得註意的是👩🦽,按照著名的卡亞等式🚫🪴,二氧化碳排放取決於人口數量、人均GDP🍙、單位GDP的能源強度、單位能源的二氧化碳強度等的變化↩️。無論世界還是中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存在著可再生能源的比重難以決定性地替代傳統能源的狀況,這被稱為是當前的能源轉換鴻溝🕝。因此,當前實施低碳經濟的重點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提高傳統能源的利用效率,依賴所謂高碳能源的低碳化使用,實行能源領域的效率革命。
二、上海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現狀與問題
過去10年來,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生態建設加強🚶♂️,特別是“十一五”規劃以來以“二氧化碳和其他汙染物協同控製,城市環境問題與全球環境問題協同解決”為導向的節能減排,為上海建設低碳城市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條件👩🏿💼。但是要充分地向低碳城市轉型,仍然面臨著重大的挑戰👬🏻。
(1)排放的強度與規模。過去5年來上海單位經濟產值的能耗不斷降低,2009年🚣🏿♀️,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較2005年下降17%👨❤️👨,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分別較2005年下降26.1%和19.9%🦴👩🦼,但是,由於經濟的高速增長和規模擴張🚖,上海的能源消耗與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卻是持續增長的。
(2)人均排放及其比較。二氧化碳總量增長是與上海人均二氧化碳的持續走高相一致的🤵🏼♂️。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逼近2000萬,折合人均二氧化碳已經接近13噸👒。目前世界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為4噸,我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是5噸左右,因此上海人均二氧化碳已經大大超過了世界人均和我國人均水平🏊♂️。
(3)排放的結構與特點。上海2007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為2.39億噸⛲️,其中工業占58.21%🗿,交通運輸占18.77%🧑,建築占16.21%。上海仍然屬於工業型的排碳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顯示工業高於交通、交通又高於建築的特征👩🏻🎤🌇。上海城市的高碳排放實際上與出口導向的製造有關📹,因此相當程度上是為發達國家的碳消費承擔了排放責任🌿。隨著城市發展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上海生產性的二氧化碳排放比重將會受到控製🛋,但是隨著消費水平的上升👨💼⇒,由交通與建築導致的二氧化碳排放卻在大幅度增加。
三🛤、上海發展低碳的情景分析與目標設定
在研究上海2020年的低碳經濟發展目標時,我們對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的關系進行了三種情景的分析,即慣性情景或基準情景、理想情景或絕對脫鉤情景、適宜情景或相對脫鉤情景。
(1)情景一(慣性情景或基準情景):慣性情景假定延續上海當前的發展趨勢👩👧👦,不采取額外的低碳經濟行動😳。2000-2007年上海的能源強度平均降幅為4.4%👨🏿🚒,假定到2020年經濟增長速度繼續高達13%(包括人口增長和人均GDP增長),能源生產率保持4.4%的年增長,那麽二氧化碳排放量年均增長率將高達8.6%👮🏿♂️,於是到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將達到2007年的2.92倍🪦。這是非常高碳的發展情景。
(2)情景二(理想情景或絕對減排情景)👔:理想情景是假定上海的二氧化碳從現在起就開始實現零增長🔇🐄,即二氧化碳排放年平均增幅為0%,或二氧化碳增長對於GDP的彈性系數為0🙅。在經濟增長速度為9%的條件下👨🏽🔬,上海的能源生產率需要每年提高9%,即提高到現在的2倍左右🏊🏿♂️🫣。
(3)情景三(適宜情景或相對減排情景):適宜情景要求二氧化碳排放相對於經濟增長速度有增量強度的控製與減少。按照情景一即慣性情景的發展是沿襲傳統高碳模式的發展,不利於進一步提高上海在世界上的城市競爭力和人民的生活質量,影響上海到2020年建設成為世界級城市的形象;按照情景二即理想情景的發展超越了中國當前的發展階段和上海城市的當前能力,將導致有低碳、無經濟的結果;因此我們認為,上海未來10年可以采納的方法就是情景三💣,即適宜模式或相對減排模式。
四、上海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領域總體上看,上海需要建立發展可再生能源、提高傳統能源效率𓀛、建設碳匯三者並重的低碳經濟戰略🏺。但是由於在2020年前可再生能源要決定性地替代傳統能源存在著困難,因此上海未來10年內低碳經濟的主要行動應該是重點提高工業、交通、建築三大領域的能源利用效率,而發展可再生能源和碳匯碳捕捉能力,對上海實現低碳經濟則具有更長期的戰略意義。
(1)我們研究了上海工業、交通😦、建築、可再生能源、碳匯碳捕捉五個領域的現狀、目標與減碳措施。研究表明,通過提高工業🧦、交通♝、建築三大領域的能源效率,合起來大約可以比基準情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52-3.64億噸左右🩸。到2020年實現比基準情景減少50%即..6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有可能的。
(2)上海建設低碳城市的總體目標是控製總量上升不超過人均15噸🤦,因此應該大幅度下降工業的碳排放,而交通與建築的碳排放增長不超過工業排放騰出的空間。目前,工業排放仍然在增加🈺,這樣的趨勢應該遏製👩🏽🌾。與此同時,要控製交通與建築排放的過度增長,以不超過工業排放騰出的空間🏷。
(3)實現到2020年的低碳經濟目標🧚🏻,需要將上海的能源生產率或二氧化碳生產率從現在的平均每年4.4%提高到6%👆🏼📃。這在當前的產業結構、城市結構、消費結構上單純地進行技術改進是難以做到的。因此,上海的產業結構、城市結構、消費結構,需要進行以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相對脫鉤為特征的綠色轉型,需要大力發展循環型和服務型的產業體系🐓👩🏼🍳,建設緊湊型和生態型的城市空間🪨,倡導功能型和公共型的消費模式。總的來說👏🏼,上海未來10年的發展,特別需要將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看作是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和城市發展模式轉型的重要動力和倒逼機製🛀🏻。
五🚹、上海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對策措施低碳經濟的啟動和發展依賴製度層面的變革,沒有強有力的政策安排,沒有政府、企業、社會公眾的共同參與👨🎤,沒有主要領域標桿性項目的示範🙇🏼♂️,上海要實現到2020年在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同時大幅度減少化石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標是不可能的。
(1)我們認為,向低碳經濟轉型的關鍵政策主要有以下方面:建立全市二氧化碳排放賬戶🏋️♀️😵。實現低碳經濟的目標,需要建立上海二氧化碳排放的賬戶👷🏻♂️,對上海的二氧化碳排放情況進行規劃、分配與監測🦥。要運用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作為約束條件,促進上海的經濟結構、城市結構和消費結構向低碳經濟轉型,按照二氧化碳排放目標進行分解🔢。
建立上海地方性的碳交易市場。要利用上海在全國率先建立起來的環境能源交易所平臺,建立地方性的碳交易市場,促進碳生產率的提高以及政府、企業、社會參與低碳經濟。當前🏃♂️➡️,可以利用2010年世博會的機會,嘗試進行誌願性的碳交易活動。取得經驗後🐰,成為上海推進低碳經濟的一項製度化措施😵。將單位GDP的碳強度或者碳生產率指標納入“十二五”規劃🫒。單位GDP的能源強度體現經濟過程的能源消耗和節約情況👩🏽🔬,單位GDP的碳強度體現經濟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與減少情況,上海需要將這兩個指標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型指標,作為推動低碳經濟的重要抓手😪。
(2)三方合作的低碳經濟治理結構。發展低碳城市應發揮政府、企業、社會公眾三類主體的作用⛹🏼♀️,政府要承擔統籌低碳經濟發展的領導與管理功能9️⃣👨🏻🎤,企業應該成為低碳產業和低碳產品的開發主體🤕,社會應該成為低碳消費和低碳生活的主體🤾🏿。
以政府為主體的低碳行動🛫。第一,建立完善政府層面的低碳經濟組織架構。在政府決策與綜合經濟部門有專門部門負責上海低碳經濟的規劃⬛️、推進👴、管理工作,政府各部門之間建立有效的協調和決策機製。第二,針對上海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領域👷🏼♂️,研究編製上海發展低碳經濟的規劃🧝🏻♂️、確定重點項目🤮、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第三🦸🏻♀️,製定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市場性政策,運用經濟手段抑製高碳能源的使用,給具有低碳經濟性質的生產與消費提供補貼,政府財政要加大低碳經濟領域的投入📈⇢。
以企業為主體的低碳行動。第一,促進上海的製造業向低碳製造轉型🙀💇🏽♀️,提高上海產業、企業🧏🏼、產品的低碳標準和準入門檻,按照碳生產率標準淘汰劣勢©️、扶植均勢🏊♀️、引進優勢。第二👩🔬,發展節能服務等低碳型服務業🖥,為工業🧑🏭、交通、建築節能提供專業化的服務,並成為上海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重要內容👩🏻🦲🧎♂️。第三😒,結合上海的資源特點發展少占地、少耗能的新能源產業,投資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碳匯碳捕捉產業。
以社會為主體的低碳行動。第一,結合國內外情況確定上海合理的人均二氧化碳峰值指標,引導市民進行碳預算管理📦💯。第二😕,在產品中逐漸推行碳信息披露製度✶,引導市民減少高含碳量的購買行動👂🏻。第三☮️,加強媒體的低碳經濟知識普及與宣傳👩🏽🏫⌨️,進一步引導市民向低碳消費模式轉變。
(3)推進具有標桿引導作用的示範項目。在上海低碳經濟的起步發展階段⛹🏿,要開展具有標桿引導作用的示範項目建設®️,在低碳經濟的各個主要領域發現並扶植這些示範項目👬🏼,滾動擴大,以形成經驗促進面上工作的展開𓀌𓀘。
以2010年上海世博會為例🧙🏿,在過去幾年的場館建設階段,上海世博會已經很好地使用了低碳化的各種技術。我們認為,在為期半年的世博會期間,需要進一步運用展示🦙🉐、活動、論壇三大載體做深做好低碳世博的文章🧑🏽⚕️👩👧👦,給參觀者留下難忘的印象。其中,展示要顯示低碳技術,活動要倡導低碳行為,論壇要弘揚低碳理念📷。
(作者為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