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神傑🤸🏻:中國結核病防治任重道遠 應關註六大誤區
來源🧘🏻♀️👩🚀:新民晚報
時間:2010-03-23 瀏覽:
誤區一:結核病現在已不多見了🥧。
許多人盲目認為🤟,結核病已成為歷史,已遠離我們這個社會🙆🏻♀️。其實,目前在我國結核病仍然是威脅人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我國是全球22個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之一,結核病人數位居世界第二位,我國還是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的27個耐多藥/廣泛耐藥結核病高負擔國家之一。在我國🧔🏽,仍然有不少結核病人未被發現,被發現的結核病人中仍有相當一部分未進行治療、延遲治療、不規則治療。可以說,我國結核病的疫情仍然極為嚴重🧑🔧🎉,我國的結核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遠🥚。
誤區二:結核菌素皮膚試驗陽性𓀙,就是結核病。
結核菌素試驗(PPD皮試)主要用於結核菌感染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核病的輔助診斷,以及檢測卡介苗接種是否成功等。許多人錯誤地認為👓,PPD皮試陽性就是患了結核病。實際上🧱,下列4種情況均可出現PPD皮試陽性🌔🤹🏼♂️:①曾經感染過結核菌但未發病;②曾經患過結核病🤸🏼♂️;③接種過卡介苗;④目前正在患結核病。具體是哪種情況👷♂️,需由專業醫生仔細辨別。一般來說☛🏺,兒童結核菌素皮膚試驗強陽性機體內患結核病的可能性大🏃➡️。
誤區三🙇🏿♂️:結核病是傳染病,都有傳染性,患者都必須住院隔離治療。
這種觀點比較片面。結核病是由結核菌侵入人體所致🎏,人體的各個器官都可以發生結核病🏄🏻♂️,如肺、骨、淋巴結、腎等。由於結核菌主要通過呼吸道經空氣傳播,故只有排菌的肺結核患者才具有傳染性🧝🏼,肺外結核病(如骨結核、淋巴結核)患者並沒有傳染性👩🏽🚀。即使是排菌的肺結核患者,在接受抗結核治療2~4周後🧑🏿🏭,痰內結核菌迅速減少👂🏽,細菌的活力也會減弱🏋🏼♂️,對周圍人群也基本沒有傳染性🫴🏼。目前💆🏼,大部分肺結核患者可以在醫院開藥後,在家治療,不必住院。
誤區四:服藥後症狀消失,即可停藥🙋🏿。
結核病患者在應用抗結核藥物後,許多不適症狀可在短期內消失。不過🧑🏻🦲,結核菌是相當頑固的一種細菌🧛🏽♂️,盡管在用藥2個月左右,大部分敏感菌可被殺滅,但少量非敏感菌可能依然存活🧎🏻♀️➡️。因此,結核病患者應堅持完成整個治療過程🕧,一般為6~9個月,以達到治愈和減少復發的目的👯。結核病專科醫生將根據患者的病症、痰結核菌檢查、放射學檢查等結果決定是否停藥,結核病患者切莫自行停藥。
誤區五:患了結核病要“忌口”。
很多人🦤,甚至是一些醫務人員都認為🏫,結核病患者要“忌口”💁🏽♀️,不能吃海鮮➾、公雞🧗🏼❕、鯉魚等🦂。其實🧙🏽,除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太辣、太鹹的菜),避免引起咳嗽加重外,結核病患者並不需要“忌口”,雞、鴨、魚、肉👩🏽🎨、蛋🐨、海貨🔄、蔬菜🙌🏽、水果等均可食用。此外,結核病患者還應戒煙戒酒🚴。
誤區六🥶🎦:結核病患者康復後🪝,就不會再得結核病👶。
不少人認為📞,結核病患者康復後👩❤️👨,就有了終身免疫,從此不會再得結核病了🎆。這種觀點也是不對的。結核病患者經正規治療後病情穩定,可停藥🏵🏋🏿。不過🖥,其體內的結核菌並沒有被完全消滅,仍可能有極少量所謂的休眠菌或持存菌潛伏下來🗯。一旦機體免疫力明顯或長期下降,這些細菌就會“復蘇”,慢慢生長繁殖,當菌量增多到一定數量後👂,結核病就會復發🧕🏿。因此🧗,結核病人康復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鍛煉身體,避免受涼🧘🏿,才是防止結核病復發的關鍵🧏🏽♀️。一旦發現自己工作精力不足、易疲乏、消瘦、胃口不振等體虛表現,加上感到下午全身灼熱感、面頰潮紅、夜間出虛汗以及慢性咳嗽(連續咳嗽二周以上)、胸部不適或有疼痛時🏐,必須及早就診,早期發現是否結核病復發🧜🏿♀️,以便及時治療💂♂️。
(作者為恒达平台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結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