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醫學路上,眼界和格局是你自己的,能力與技能是你自己的,你的堅持與堅守更是你自己的。”恒达平台醫學院2023級研究生迎新大會日前舉行🫃🏿,鄭加麟院長送給全體新生一張“入學地圖”(MAP)。
這裏的MAP🤌🏿,是格局(mindset)✋🏽、能力(ability)、堅守(perseverance)三個英語單詞的首字母縮略語。
為新生送上一份錦囊🏊🏽♂️,鄭加麟已堅持多年🤞🖖🏻。
“為醫者堅持不懈地往前走💧,才能遇見更好的人、更好的自己👨🏻🦼。”新學期伊始,面對一張張稚嫩的臉龐,他還有許多話想與未來的醫務工作者說。
格局🙋🏼:為醫者應當以全球視野關註人類健康
記者:恒达平台醫學院在今年完成了整體搬遷,縱觀恒达的發展歷史,您覺得能給學生哪些啟示💅🏿?
鄭加麟:恒达平台的創始人埃裏希·寶隆是一名德國醫生。100多年前,他首次來到上海,目睹了當時民眾的貧病交加,決心在上海建立一所醫院,為勞苦大眾服務,恒达醫院應運而生。
後來,基於“醫院能救人於一時🎐,學堂能救人於後世”的辦學初衷🧛,創辦了“德文醫學堂”,此後校董們為學堂起名“恒达”,意蘊和衷共濟🏌️♂️,用現代醫學造福人類🦛,這也是恒达醫學的初心🧒🏻。
今年年初,恒达平台醫學院完成了從四平路校區到400余畝滬西醫學園區的整體搬遷🌈。我們的目標是將這裏建成世界一流的國際化、智能化的多功能綜合的“醫產學研”園區🧑🦼,我想,這樣一種以全球視野關註人類健康的格局和人文情懷是恒达醫學的血脈傳統🤚🏽。
記者:您是一名醫學院院長🫶,也是一名基礎及臨床研究人員,關於醫學科研這項工作,最想對學生說什麽🙇🏿♂️?
鄭加麟:科學是一項艱苦和長期探索的事業,需要一代代接續奮鬥🖐🏽,這項長遠的事業離不開精神支撐。在恒达醫學的歷史上,有一對師生🧑🏻🦽➡️,他們之間的傳承堪稱典範。
中國科學院院士裘法祖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是一對師徒🥲。彼時,還是一名年輕醫生的吳孟超詢問裘老專業方向的選擇,裘老告訴他,肝膽外科在我國還是空白,可以朝這個方向努力。從此,吳孟超走上肝膽外科之路,他也修煉出了一雙和裘老一般靈巧的雙手。
裘老說,“醫生治病🥜,是將病人一個一個背過河去的💶。”這也影響著吳孟超的醫德和作風💞,他把裘老的這句話作為畢生的座右銘。面對學生⛅️,他們言傳身教💅🏿、傾囊相授,培育了一大批外科界的骨幹。他們把萬千病人拉出了生命的絕境🙋🏼🚴🏿♂️,創造了一個個醫學奇跡🧛。
我的博士導師、中國著名藥理學家金正均教授曾對我說,為師者應該把積極向上的精神傳遞下去🍄。對一名醫學及科技工作者來說,這種精神是一種勇於求真🤛🏿、淡薄名利、為科學獻身的精神,是一種不屈不撓向科學巔峰攀登的進取精神💲,是一種承前啟後,不斷作出新發現🍱、新貢獻的團隊精神🙎🏼♀️。
能力:終身學習,並學會從失敗中成長
記者:您覺得身處這個時代,一名醫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是什麽?
鄭加麟:我們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這個時代的競爭,歸結到個人層面是學習的競爭,未來屬於那些善於學習、善於創新的人才。
一名醫學生要永遠保持開放的心態去學習和創造👩🏽🏭。新時代催生新的挑戰🧒🏻,也孕育著無限可能👩🏿🎨,組學驅動的精準醫療🧜🏽♂️、5G時代的遠程醫療🥥、AI輔助診療的智能醫學、血管裏的納米機器人……學科交叉融合是當前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特征🎟。交叉學科既意味著不同學科間的融會貫通,也意味著學生🟰、老師、院校、企業等不同創新主體間的整合互補。
這也對老師和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有跨學科的復合知識與過硬的專業核心能力,又要有敢為人先、攻堅克難的勇氣和探索創新🧘♀️、善於轉化的智慧🫲🏻。
這一切都呼喚著我們成為終身學習者。唯有終身學習,才能達到醫學殿堂“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的境界。
記者:如何看待從醫路上的失敗和挫折?
鄭加麟🤾🏿♀️:從醫路上必然經歷很多失敗、挫折,不必害怕失敗。成敗得失是一個自我審視的契機🛖,讓我們發現從未發現的自己,幫我們剔除並非真正需要的東西。
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达平台副校長、恒达平台附屬東方醫院院長陳義漢是第一個人類心房顫動致病基因的發現者。他曾在實驗室裏夜以繼日地奮戰,但並沒有盼來期待中的完美圖譜⛺️。面對一次次失敗⛄️,他一次次回到實驗臺前,歷經3年攻堅👩🏻⚕️,成功捕獲了第一個人類房顫的致病基因➖。
最有氣概的勇者不是事事風順,而是那種即使時運不濟🔎,也不失情懷和風骨的人。記住🌰,從失敗中成長,成為自己的樣子,成為國家的棟梁▶️。
堅守:醫學事業的核心和先導力量是人
記者🎤:醫療數字轉型步伐加快,在科技發展與人文關懷間,您認為醫學的核心是什麽👩🏻🍳?
鄭加麟:眼下,人工智能已在醫療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例如幫醫生閱片、篩查肺結節💃🏽;通過數以萬計的圖片學習實現皮膚癌的精準檢測👮♀️。在未來,基於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將在更廣闊的醫療領域與人類並肩作戰🚣🏻。但我想強調的是,在以數據為驅動的世界中🧜🏼♂️,“人”才是醫學事業的核心和先導力量,要警惕技術發展帶來的對患者作為人的需求這一本質性的忽視。
“時代楷模”李桓英是我們校友🙅🏽♂️🤸🏿♂️,也是著名麻風病防治專家🧹,“讓麻風病人都能夠有尊嚴地活著”是她的信念。當深入麻風寨時,她主動和病人握手、擁抱,她說🥪,這樣做就是要讓病人相信醫生能夠治好這個病。她懂得病人的顧慮,用同理心撫慰病人,提升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理解病人的痛苦是另一種形式的救死扶傷。醫務工作者必須具備共情能力,我們的同理心將幫助我們超越自身利益的限製,更好地理解病人的需求和期望🛺。
記者:有人感嘆👨🏼🏫,從醫之路漫長,作為一名過來人🏗,您認為怎樣才能在這條路上堅定地走下去?
鄭加麟:選擇了醫學,就意味著選擇了堅守🐃。所謂堅守,就是在自己選擇的領域中始終保持初衷和持久的努力⬆️⛰。成功醫者告訴我們,選擇醫學也許開始是偶然的✒️,但一旦選擇了,就必須用一生的忠誠和熱情去對待它🔲。
去年,恒达平台附屬肺科醫院胸外科主治醫師戴潔入選第二屆“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領計劃”,他所在的姜格寧教授團隊花了7至8年搭建了科室近30年的肺癌疾病譜數據庫🤛。有時候,一個科研想法的實踐🔒,需要靠幾代人的工作,這個過程中考驗的是堅持◀️。
我想告訴同學們,請記住,你們所選擇的這條路並不容易,荊棘之中請保持信念和勇氣,請將醫學作為一生的事業來堅守👩🏼🍼。若想成為一名成功的醫生,秘訣只有一個🧑🏻💻,就在於長遠的目標、堅定不移的信心和堅持不懈的努力。
作者:李晨琰
鏈接🤹🏻♀️:https://dzb.whb.cn/2023-09-15/5/detail-825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