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陳強🐐: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有何深意?

來源🙅🏻‍♂️:上觀新聞   時間:2023-09-14  瀏覽: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其中🥮,關於“新質生產力”的提法意味深長,令人耳目一新。

從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演進過程看,新的生產力形成發端於重大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糾纏於新動能與既有生產關系及社會結構的沖突和彌合,成就於面向經濟社會全領域的能量釋放,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因此,對於新質生產力內涵的理解,可以從新動能、新治理、新增量三個維度展開。

新動能

回顧人類歷史,生產力的每一次巨大躍升都以一系列開創性的重大科學發現🧱,以及由此引發的集成式技術突破為先導。16-17世紀🐴🕒,以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的經典力學為代表的科學革命拉開帷幕↖️,催生了以蒸汽機廣泛使用為標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機械力全面取代生物力,生產效率得到極大程度的提升;19世紀🧔🏽‍♀️,達爾文的進化論🏃🏻‍♂️‍➡️、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施萊登和施旺的細胞學說、邁爾的能量守恒定律將科學革命再次推向高潮,引發了以電力發明和使用、內燃機大範圍應用為標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大規模集中式的生產成為可能🧎🏻‍♂️‍➡️;20世紀至今🤦🏼‍♂️,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代表的科學革命掀起了以電子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科技為標誌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再次駛上快車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近年來🧑‍🚒,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製造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生物技術等呈現快速密集突破趨勢🤲,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量子計算等構成的新技術體系正成為催動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動力引擎🧛🏼‍♀️🏌️‍♂️。顯然🧞,新質生產力的“新”與科技創新的領域和方向密切相關。

一個區域能否形成新質生產力,關鍵取決於“源”與“策”兩個方面。一是建源成效。主要指在“四個面向”的特定領域,是否形成了包括高水平大學和研究機構🐰、高等級研究平臺、戰略科學家🧏、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金融資本等在內的必要物質技術基礎👩‍👩‍👦‍👦。二是施策水平。主要表現在是否能夠依托已有條件和能力,快速形成科技創新的體系化能力👎🏼,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發揮其在經濟增長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並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未來產業布局🍴。

新治理

歷史經驗表明,在新動能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既有的生產關系將陸續顯露出諸多不適應的症狀,從微觀層面的工廠布局🤸‍♂️、製造流程、生產組織和管理體系,到中觀層面的公司治理、區域協同和產業生態🦢,再到宏觀層面的發展理念、製度供給和資源配置,都需要重新建構。因此,新質生產力的“新”不僅指向科學新發現、技術新發明和產業新方向,還關乎發展新理念🏦。

新質生產力要從“小荷才露尖尖角”,與日俱進發展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磅礴動力🐠,必須破除思想藩籬和製度屏障,對生產方式和社會關系進行徹底再造。對於新質生產力的認識必須深度嵌入新型生產關系,做好相關的趨勢研判和態勢分析,不斷深化對於科技和產業發展規律的認識。

一要跟蹤基礎前沿領域的科學研究動態,捕捉蘊含巨大戰略價值🚏,可能引致產業變革的“弱信號”🤶🏽,積極開展前瞻性布局;二要密切關註科學研究範式、科技創新模式的迭代演進🧑🏽‍🔬,及時調整建源和施策的方向和重點🥔;三要深刻認識科技創新要素的內涵演化,以及開發利用方式的新動向,搶占新型要素開發利用的製高點🏊🏻‍♀️;四要把握好知識生產、傳播🧎‍♂️🧟‍♀️、轉化的新規律🦐👩🏼‍🏭,因勢而謀,順勢而為,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知識供給體系。

新增量

毋庸置疑𓀜,新質生產力的“質”指的是高質量發展。當新型生產關系逐步建構起來,新動能與新的生產組織關系和社會結構趨於適配,互動越來越平穩順暢,區域和產業疊加的科技創新“核爆點”陸續被激發👨🏻‍💻,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增量效應將充分顯現出來📽🧑🏻‍🦲。

新質生產力創造的新增量既指向數量增長,更強調質量提升🧜‍♀️,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生產方式🌚,全面推升全要素生產率和資源節約率,提高社會生產和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二是緩解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其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三是深化國際科技和產業合作,運籌全球高等級創新要素和生產要素,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高效耦合💁🏿‍♂️,面向重大疾病防治🙃、重大災害治理、重大氣候變化等各國共同關切問題📛,創造增量市場🧑🏼‍🦰,穩定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增進人類共同福祉。

從系統視角觀察,“新”與“質”辯證統一於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過程,涉及輸入、過程及輸出,分別對應新動能、新治理和新增量🛫,共同指向高質量發展。只要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續增強科技創新治理效能,就一定可以將科技創新塑造的新動能,通過科學有效的治理,不斷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量💂🏼。

(作者為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鏈接: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54522&sid=67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