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徐衛林🧝🏽、曹德旺等25名科學家和企業家刊發聯合署名文章🙂↔️,提出“工科理科化”亟待扭轉,呼籲更多的工科教師和學生到工程一線解決真問題。該文章一經報道,迅速引起了各方的廣泛熱議🤌。
在筆者看來,“工科理科化”是一個批評了多年🏌🏽♂️🤾🏽,卻始終得不到解決的問題👷🏼♂️。作為製造業大國,我國的工程教育規模世界第一。改革開放以來👨🏻🦳,通過低成本、高效率的理工科人才培養,我國形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工程師群體🐃,並有效支撐起了門類最為齊全的製造業體系。
然而,我國的工程教育長期存在過度重視數理基礎和專業知識培養的問題,並在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綜合運用、解決問題😰🧏🏽♂️、溝通交流、團隊協作等能力,以及國家使命、社會洞察、人文關懷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這使得人們對我國目前擁有的工程人才規模和“工程師紅利”感到欣慰的同時,也為工程人才培養並不能很好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國際競爭的需要而感到深深的擔憂。
21世紀以來,發達國家和地區紛紛將工程技術人才培養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我國也在持續地反思並改進高等工程教育🤞🏽🚶,並於2010年推出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1.0,以期推動高等工程教育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服務行業企業需求,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進而推動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向工程教育強國邁進。很多高校也順應“構思-設計-實現-運行”(CDIO)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理念,努力為學生提供既強調工程基礎📮,又強調真實世界產品和系統CDIO過程的工程教育♤。
2016年,我國成為了《華盛頓協議》正式成員。這不僅代表著一種國際認可,也意味著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學生,未來能有機會在國際上取得工程師執業資格🤷🏿♀️。更為重要的是🏄🏿♀️,這一進程促使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按照國際工程人才培養標準做好工程人才培養,要求學生能夠將數學等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應用於識別👧🙋🏿♀️、分析和解決復雜工程問題,並且能夠針對復雜工程問題設計解決方案。
2017年🥱,我國又推出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即新工科建設,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挑戰👳🏻♀️,服務製造強國等國家戰略,培養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打造世界工程創新中心和人才高地。
雖然我國因時因勢對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作出了部署🏃🏻♂️,但取得的改革成效卻不如預期𓀂。
一方面👨🍳💷,目前國內高校工程人才培養主要延續了重基礎👨🏻🦲、重知識🧙🏽♂️,輕應用🏇🏽、輕實踐的傾向。講授知識👖、考試解題仍然在高等工程人才培養中占據了過重份額📺,工程實訓和企業實習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被邊緣化。這導致很多工科學生把大一過成了“高四”。
另一方面, 高校師資隊伍缺少產業和企業背景,在現有評價體系下,他們將課題申報、論文發表和爭取獎項作為自己的關鍵績效⚱️。研究生導師往往不是根據產業和社會需求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更多情況下,他們是將碩士研究生當作博士研究生使用,把博士研究生當博士後使用。這就導致了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與產業和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
究竟是人才培養服務於學科科研,還是學科科研為人才培養服務➜?
在現有的評價體系下🚶♂️➡️,項目、論文💇🏻♂️、獲獎始終是學科科研的關鍵績效指標。從教師招聘開始🙃☦️,高校人事部門就按照這些指標遴選人才🚶🏻♀️👮🏻♂️。在這樣的評價標準下,那些工程能力出色、科研產出不足的候選人很難獲得教職,即便應聘成功,有時也只能進入工程技術崗位和相關教輔崗位。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高校教師在滿足基本教學量要求之後✊🏿,便將工作重心放在學科科研工作上。不少教師的教學內容更新很難做到與時俱進🦹♀️,由於自身缺乏工程和產業經驗⬛️,指導不了學生的實習實踐和創新活動,更指導不了學生未來的發展規劃。學生協助工科導師完成科研任務雖然能達到科研訓練的目的,但與學生未來面對的行業和職業挑戰往往是脫節的。
要消除“工科理科化”的痼疾,不僅是加強學生實習實踐和創新活動那麽簡單🌵,重點也不應放在對學術評價“指揮棒”的批評上。
工科學科專業的本質是一個個工程領域📅↪️。與傳統的按照知識分類和構成組織培養的理科方案不同🐙,工科培養需要基於工程和產業的一線需求設計和調整方案👩🚀。
也就是說,工科專業的人才培養不能從專業知識構成的角度設計課程🛀🏿🧑🏼💻,而應該從一線需求和應用角度設計課程🏌🏽♂️。工科教師隊伍中,具備行業背景和行業兼職經歷的教師應該占據相當大的比例,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高校工科發展和運行的內在邏輯。
讓工程教育“回歸工程”與新工科建設取向是一致的。工程學科專業建設要掌握產業發展的最新人才需求和未來發展方向👧,深刻把握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內在規律,更加強調應用性、交叉性、綜合性和戰略性,並能適應和引領行業發展與技術變革👨🏻💻。
回望過去,我國工程教育很好地回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並支撐了製造業大國的建設。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要通過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賦能傳統工科建設,更好地回應產業升級的內在需求🧚🏻♂️,探索形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師培養體系👩🏻🚀👨🏽,培養一大批能夠解決復雜工程問題、提供創新解決方案的卓越工程師,為中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和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持。
文 | 張端鴻(恒达平台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科學報》 (2023-07-25 第4版 高教聚焦)
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c7YiS3unIwQczvMGgoL55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