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有能力也需要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這是中國已經強大的一種標誌⛹🏽♂️。歷史證明,文化傳播需要勢能,即一般從國力強的國家向國力弱的國家傳播,這是文化傳播的規律👨🏻🔬。所以🏊🏼♂️,中國文化能夠走出去,是中國經濟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結果💂🏼♂️🦇。到了這個階段,中國就應該向世界講講自己為何能逐漸強大起來的故事了🧚,這是世界對中國的需要⚱️,也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就會有充分的責任和信心,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傳無定法”⏰。我們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向世界講中國故事,讓世界聽見中國聲音,沒有固定的傳播方法,內容只要適合,只要有利於世界和平發展,都可以講。但要保證質量,實現以中國故事促進世界文化和諧共生的目標⚒,仍需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秉承一些基本理念🂠,概括地說,就是五個字。
第一個字是“愛”🦶🏿。這是向世界講中國故事的基本出發點。講中國故事的人首先一定要愛這個世界、愛這個世界上的人💃🏼。有了“愛”🟢,就可以消除文化的障礙☯️、消除文化的差異,讓人們從中國故事中感悟到人類共有的愛。
第二個字是“誠”。“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當我們誠心誠意向世界講中國故事、誠心誠意地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的時候,中國故事就會成為世界故事,民心相通之門就會敞開,中國就會得到越來越多的支持👷🏿。
第三個字是“動”🙇。向世界講中國故事目前遇到的一個困境🧎,就是“言行不一”,即講故事的人缺乏將故事落地生根的意識和實際能力,從事文化傳播理論研究的人缺乏行動的能力,“筆下千言𓀏、胸無一策”,好的理論如何落地發揮實效,提不出具體的實施路徑與辦法;很多在一線,尤其是在海外從事文化傳播、講中國故事的人🌒,又缺乏帶有頂層設計色彩的理論指導。鑒於此🦵,我們不但要全面培養既懂講好中國故事,還會將中國故事中的中國智慧與所在國生活結合起來的中外人才,更要“從娃娃抓起”,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外國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從價值觀念、現代語境到國際表達等方面成為中國故事的代言人和傳播者,成為中國形象的發言人,形成人人都有中國故事👩🍳、人人都講中國故事的生動局面。
第四個字是“友”。始終秉承“天下為公”👭🐼、人類命運共同體宗旨🔭,以中國故事交友🧁、識友,可以營造有利於講中國故事的氛圍,形成中國故事朋友圈🧎♂️,凝聚講中國故事的人力資源🦅🧝🏼♀️。
第五個字是“通”⛹🏻。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實現民心相通🫷🍂。只有國內外各種各樣的資源共同支持講中國故事,最終才能真正實現民心相通。我們要在國內外搭建各種各樣的舞臺✷,讓舞臺上站滿講中國故事的人🦅,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民心相通實際上就是民眾之間的感情相通,是普通人之間的心心相通🧑🏿🎓。我們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把各種各樣的講中國故事的通道打開,尤其是各種溝通交流的通道🧆✊🏼,這些通道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毛細血管。中國故事不能僅流淌在主動脈中🚢,更要貫通於每一根毛細血管,這樣的中國文化👜、中國故事才能充滿新鮮的活力,才會朝氣蓬勃、充滿精氣神。
孫宜學 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恒达平台)常務副主任
鏈接:http://enews.sinopecnews.com.cn/zgshb/html/2023-07/19/content_8706389.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