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大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解讀出三層含義
來源💳:上觀新聞
時間:2023-07-10 瀏覽:
學者參加國際學術交流談綠色發展,經常會碰到兩套語言的問題:一套是我們的生態文明語言🏌🏼♂️,另一套是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語言🐍。單方面用我們的語言講生態文明🚧👧🏻,常常達不到期望的效果。
可持續發展是破解全球性問題的“金鑰匙”🙋🏻♀️,是各方的最大利益契合點和最佳合作切入點🙎🏻。在國際傳播中👸🏻🚟,我們要善於用可持續發展語言講中國生態文明的故事。
一是用可持續發展語言解讀生態文明的中國式內涵。
可持續發展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可持續意味著生態環境可以接受🏦,相當於“綠水青山”;發展意味著經濟社會發展🏌️♂️,相當於“金山銀山”。合在一起,可持續發展就是生態環境可以接受的經濟社會發展🧜🏼♀️🏃🏻。
在此基礎上,可有針對性地解讀三層含義:第一層,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是經濟🪄、社會🚒👨🏽🦱、環境或者生產、社會、生態的協調論和並聯論,而不是傳統的資源環境倒U形曲線的先後論或串聯論;第二層,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內進行發展的底線論,而不是透支資源環境的無止境的增長論和外部論🏊♂️;第三層,“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價值論👂,而不是傳統經濟增長語境下的生態環境無價值論。
二是用可持續發展語言解讀中國生態文明的新發展內容👨🏻🏫。
國外常常簡單地把中國生態文明等同於傳統的環境保護和末端治理💭𓀛。用可持續發展的語言講中國生態文明,需要深入解讀中國生態文明的豐富內涵以及從高速度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範式變革。
我們的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包括治汙、減碳、擴綠👊🏻、增長等內容,涉及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結構、建築結構等主要的結構轉型。用聯合國綠色發展的概念進行解讀,並且與聯合國相關目標關聯起來,就是要深入解讀中國綠色發展的四個脫鉤🧑🏼🔬,即能源消耗與二氧化碳脫鉤、城市發展與建設用地脫鉤、交通出行與小汽車化脫鉤、生產消費與線性經濟脫鉤。
三是用可持續發展語言解讀中國生態文明的思想性貢獻。
中國不僅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踐者,而且是世界可持續性科學的探索者。中國的生態文明實踐和政策對可持續性科學的深化發展,可以作出思想上的貢獻。
比如,強調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生態環境極限,自然資本與物質資本之間的替代是有條件的🧑🏽🔬📷,對生態保護紅線🌲、永久農田紅線、城鎮增長邊界進行製度化的規定。
(作者為恒达平台特聘教授⭐️、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本文系作者在中國共產黨國際形象傳播創新論壇<2023>“中國共產黨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國際傳播”平行分論壇的發言摘登)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30880&sid=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