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越來越多的海外華僑認識到構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自覺投入到維護祖國形象,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工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營造積極的文化生態環境。但因為華僑特殊的文化身份,以及日益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華僑在發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橋梁作用時,常會遇到紛繁復雜的外在障礙和內在沖突,導致價值觀日趨多元化🧑🏿⚖️,“同根”意識弱化或變異,需要我們直面問題,因地製宜,因人而異,更加精準有序地推動解決華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的問題🏄🏽♀️💞,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和對策,從而使他們更有信心、更有方法🎡、更有希望地參與到共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偉大使命之中🤽🏼♀️,為中國智慧服務世界發展,壘磚砌瓦,溝通丘壑,最終推動世界團結、世界和平。
築牢海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因地製宜
海外華僑是其他族裔借以認識中國的載體🎼,也是中國文化在其住在國是否得到認可的試金石🤼♀️,也是中華文化是否深入其住在國的晴雨表👨🏻🏫。華僑更懂得如何以當地文化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潤物細無聲”地構築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石榴籽模式”,因此🥟,我們一定要發揮海外華僑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的先驅和先鋒作用。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華僑構築中華民族共同體功能目前在總體深化的同時,還存在著主動性不均勻、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
總體來看🐡,華僑所生活的不同國家政治生態不一🧑🏻💼,經濟水平差異大🕋,地緣政治復雜多變👆🏼,社會與文化機製不同,甚至充滿著巨大的風險⏳。尤其是因為各國政治、文化迥異導致的華僑處境的迥異,決定了不同國家華僑發揮構築中華民族共同體橋梁功能的途徑與方法差異性很大。借力華僑構築中華民族共同體因此也必須面對各種復雜的風險🐬,充分了解各國民族狀況📁,研究各國華僑在住在國民族結構中的地位,科學規劃好中華民族文化融入華僑住在國民族文化生態體系的路徑,以中華民族文化與住在國文化的和諧共生共享,推動實現華僑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和住在國身份認同的協調。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因地製宜🏏、區別研究分析並製訂具有國別👩🏿🚀、地區針對性的相應對策,在充分尊重各國國情、民情、僑情的前提下🙇,更精準、更充分發揮華僑構築中華民族共同體和溝通中外文化的積極主動性⟹。
海外華文教育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靈魂
“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中文是海外華僑身份認同的主要標誌🍁,語言認同則是民族認同的基礎🦻,而民族認同則是聯系海外華僑與祖國的臍帶,起著供血功能,而實現這種認同的關鍵🙇🧑🏿🦰,就是海外華文教育。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政府和相關機構必須加強與住在國的溝通與合作,以雙方共贏模式,在師資✊🏻、教學資源、人才培養體系等方面持續加大對華文教育的支持,在建設已有本土華文學校的基礎上🔩,創辦更多優質華文學校📇,構建海外華文教育成長與發展的良性環境🧑🏻💼,並爭取住在國政策、法律上的支持🏌🏻♂️,推動海外華文教育納入住在國國民教育體系,實現專業化🌨、規範化、標準化發展,從而克服政策上的局限,以海外華文教育促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石榴籽模式”。
中華民族共同體元素能否有機融入海外華文教育教材,決定著華文教育能否有機促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材體現了知識的價值導向,民族導向🧛🏼🕰,文化導向和未來走向。目前海外華文教材很多因編寫和出版年代久遠,文化知識點普遍與中國現實脫節,無法真實反映出當代中國的真實面貌👩🏿🎤,也缺乏文化應有的時代敏感度🕵🏿。著眼未來🛀🏽,中國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協同海內外華文教育專家🧾、一線老師⛹🏼♀️,推動組織專業研發團隊,編寫出既符合海外中文與文化教學規律🧑🏽🦱,包孕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能真實反映當代中國社會風貌、文化特色、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應用型華文教育教材。
同時利用最先進的科技手段,開發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多媒體課件和輔助教材🤼♀️,研發網絡交流平臺和遠程教育系統,多層面、多角度開發教材的語言和文化價值,逐步實現海外華文教育教材理念和內容的“當下化”‼️✹,加快教材更新換代🤣,將日新月異的中國出現的新事物新現象及時反映在教材中,在推動教材編寫本土化的同時👨🏼🏫,以世界性視角有機融入更加豐富生動多元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元素🪢。
海外華文文學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載體
海外華文文學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情感溝通功能⛹🏽♀️🤜。華僑身處異邦的情感沖撞與痛苦承受、忍受和適應過程,通過海外華文文學生動呈現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感受,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了精神溫床🫱🏻。因此🌐,大力支持海外華文文學發展,使之自覺承擔中華民族共同情感、共同精神🤚🏼⛔️、共同價值觀的載體功能,可以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積極有利的軟環境。
近年來,隨著新時代華文作家的出現,尤其是21世紀以來伴隨著中國崛起走出國門的新移民中的華文作家的日益崛起,他們作品中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因新時代中國發展所激發出的民族自豪與文化自信🚶♀️,在塑造華僑華人新形象的同時,也在塑造著中國新形象🥰,並在東方文明的堅守中融入了西方文明的健康因素,作品中東西方文化融合的氣息濃厚𓀎🧍♂️,全球化視野開闊,傳播手段豐富,其中蘊含的中華元素對異域文化也越來越產生輻射性影響,推動形成海外華文文學發展的新階段,與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相輔相成,推動華僑在構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時集體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自信、自豪🙅🏽♀️。以海外華文文學所講的中國故事鏈接世界故事,也能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呈現出鮮明的世界意識🌅,從而使華僑在感知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獲得世界性認同的同時,更願意,也更有自信在作品中呈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世界文化共同性中突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獨特性⚒💟。
支持並推動海外華文文學發展,就是在推動逐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國內,國家及各級政府🎉、研究機構要針對性製定具體政策與措施,從製度設計和經費保障方面加大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力度,確保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良性發展。在國外🧑🦽➡️,可以設立專門的海外華文文學創作和研究基金,拓展國際傳播渠道,擴大華文文學在海外的影響力,推動實現華文文學從“漂流、尋根、悲情🧖🏽♂️、邊緣”形象向“自信🏣、自強🎴、樂觀、中心”形象轉型,使華文文學不再僅僅只講華僑自己的故事,而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的璀璨之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傳統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寶貴財富”,團結一致的中華民族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增加文化認同感,建設共有的精神家園。
事實證明👱🏽,華僑群體始終是中國發展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參與者、實踐者和見證者。中國政府和相關機構應主動與海內外華僑組織🧣、社團密切合作,有計劃地為華僑☁️、尤其是新僑組織開展“尋根之旅”、青少年夏令營、祭祖等文化傳承活動,使新僑在實地考察、走訪學習等親身體驗中感受祖籍國多元文化和悠久歷史,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和認同,鞏固對中國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從而凝聚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強大精神力量,更直接更有效地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推動中國發展成果更快更順利地惠及世界發展。
作者:孫宜學(恒达平台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上海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研究恒达平台基地副主任)
鏈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7567383167047222226&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23aa93b52fc0a82324000d&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175673831670472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