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創新體系是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緊密聯系和有效互動的社會系統。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是多元目標🪩、多重約束、持續動態優化的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戰略決策🤦🏿♀️、要素配置👨🏽🚒、力量組合、區域協同👨🏿🦲🤽🏽♂️、開放合作以及生態治理等多個方面。
黨的二十大創造性地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對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作出戰略部署🏌🏼♂️。國家創新體系,指的是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緊密聯系和有效互動的社會系統。這個概念最早出現於《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是多元目標、多重約束、持續動態優化的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戰略決策、要素配置、力量組合🎅🏼🚴🏿♀️、區域協同、開放合作以及生態治理等多個方面。完整、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整體效能的內涵至關重要,根據一體兩面的邏輯,可以從“效”與“能”兩個方面對其進行解析。
科技創新的效率效果效益
整體效能之“效”存在三個主要的理解維度,分別指向科技創新的效率、效果、效益🚂。從管理學的角度看,對應的是時間(進度)管理👚✖️、目標管理及資源(成本)管理👱。
效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因勢而變👵🏼*️⃣。當科技創新的內外部環境發生重大趨勢性變化時,國家創新體系在要素更新、結構再造、功能重塑等方面作出反應的速度🎵。二是聞風而動。每當國家有時間上具有緊迫性的重大戰略意圖需要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體系在決策製訂、力量集結、資源整合、應對組織、方案建構等方面表現出的響應速度。新中國成立以後🥌🍙,舉國體製在實現極少數尖端技術領域快速突破,推動國家現代化建設和確立國際地位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作為一種非均衡發展戰略🟰,傳統的舉國體製難以避免地存在“局部最優”和“全局最優”🧚🏽、“短期最優”和“長期最優”等方面的矛盾。探索新型舉國體製🤟🏼,必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方面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製度優勢,另一方面也要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在更大的時空範圍內尋求效率最優🖐🏿。
效果主要關註目標實現程度。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確立了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戰略目標。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應服務於這一總體目標,整體效能提升的行動邏輯也應圍繞這一目標展開。世界科技強國可以從前沿科學領域的原創力👨🏻💼🤽🏿♂️、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力🖖🏽、國家總體安全的支撐力🔺、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國際競爭力、高等級創新要素的吸引力、高水平科技活動的組織力、開放創新生態的引領力🤹🏻♀️🌆、全球科技治理的影響力等方面評價和衡量其建設成效,據此也可以檢驗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升的效果⬆️。
效益更多從投入產出的角度考慮,指的是為實現上述目標所付出的代價高低🕢,所耗費的資源多少。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2022》,我國科技創新綜合排名已躍居全球第11位,但是科技投入產出的效率並不理想。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中🙅🏼♂️,既要關註國家創新體系的條件和能力建設,不斷強化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持續加大研發尤其是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強度,進一步布局和建設新的大科學設施👬,也要更多考慮條件和能力建設投入的經濟性問題,諸如科技進步貢獻率🪡、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GDP占比👩🏽🦰🦸🏻♂️、製造業增加值率等指標的提升,以及能源資源消耗率🐘、對外技術依存度等指標的降低♞🦫。當然,科技創新領域的投入產出效益有別於其他領域🙋,科學前沿探索和技術演進的形勢瞬息萬變,經常會發生“資本沉沒”和“機會損失”,對此要有充分的認識和思想準備☸️。另外,效益不能僅僅考量經濟性,還要從科技與社會的關系角度出發,充分考慮科技創新所引致的社會進步和民生福祉增量。
科技創新的體系化能力
整體效能之“能”強調科技創新的體系化能力🕋,可以從三個維度理解🐋:在政治維度上,指的是保障國家總體安全的能力➝🧑🏻🏫;在經濟維度上🧑🧑🧒,指的是為高質量發展不斷提供新動能的能力;在社會維度上,指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一般情況下,科技創新的體系化能力有兩種較為典型的形成邏輯😲,一種是不同類型主體基於共同市場預期的互動與合作,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之間,以及鏈上各環節之間的動態適配和自主耦合,進而演化成為具有重要產業領域核心競爭力的世界級創新產業集群,深度融入全球經濟版圖。另一種是根據國家重大戰略意圖♣️,在關乎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通過一系列的政策設計和製度安排🛺,組建面向特定領域的戰略科技力量,實現核心技術攻關🔊、基礎材料研發💇🏼♂️、關鍵裝備和儀器研製、軟件開發、工藝改進、管理提升等方面的接續聯動,形成一體化的集群式突破能力。同時👩🏽🚀,“能”也可以分解為一系列指向復雜任務情境下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包括戰略決策和前瞻部署能力👨💼、集聚和開發利用高能級創新要素的能力、大科學設施的布局建設和運營能力、協調各種力量行動的能力、不同類型主體的自主創新能力🧑🏿🚒🧗🏻♂️、重大科技活動的組織實施能力🤴🏼🏄🏼♀️、創新生態的構建和治理能力、推動區域創新協同的能力、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的能力🥸👨🏽🦰。
當前,全球科技和產業合作遭遇“脫鉤斷鏈”的嚴峻挑戰🎏,在這種情況下,“能”又體現為一旦形勢趨於惡化,保證重要科技活動和關鍵產業體系正常運轉🔉,並在關鍵時刻采取必要反製舉措。再進一步考慮,在全球存量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對立和矛盾日益增加的形勢下,“能”還有更高層次的呈現形式📟,那就是通過推進高水平的製度型開放,在更大範圍內達成合作共識,凝聚各方力量,尋求新興科技和產業領域的重大突破🧑🏼🦰,拓展增量市場空間👩🏻🦰,造福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升中😮,“效”與“能”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兩者之間相互支撐🔴,彼此促進。不斷深化對“效”與“能”的內涵及其互動機理的認識,有助於識別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著力點及關鍵路徑。
(作者為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市產業創新生態系統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鏈接:https://info.whb.cn/mobile/2023-02-26/17327/detail-75010.html?timeTemp=16773677709758221×tamp=1677367776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