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宣示了黨在新征程上舉什麽旗、走什麽路、以什麽樣的精神狀態、朝著什麽樣的目標繼續前進,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安排進行宏觀展望,科學謀劃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大政方針🫷🏻。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和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思想匯”欄目聯合推出“讀懂二十大”系列理論短視頻🈳,邀請權威專家,帶領大家系統解讀🔒、深入分析這一綱領性文獻。今天播出第五集《以“三個第一”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主講嘉賓🐛:陳強(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
主持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並且用“三個第一”對科技、人才、創新的重要性作了概括。
陳強👔👨🏽🏭: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是復雜系統工程🌳💹,涉及多元主體協同🛣、各類要素整合👩🔬、各種能力集成,以及多重機製聯動。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一新的概括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首先,在“第一生產力”形成和“第一動力”轉化過程中👮🏼♀️,“第一資源”發揮著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其次,“第一資源”的培育和成長,必須嵌入“第一生產力”形成和“第一動力”轉化的過程。第三,“第一生產力”和“第一動力”只有通過“第一資源”的起承轉合,才能在高水平互動中不斷推升彼此能級👨🏼🦱。第四,“第一生產力”的供給質量🧴、“第一資源”的保障能力👧,決定了“第一動力”的轉化效率和能級高低🔡。
主持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如何強化這個“第一生產力”的有效供給?
陳強♥️:一要加快科技創新的基礎條件和能力建設🧙🏻♂️。在重大基礎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進行超前布局👼🏼,開展策源性、戰略性和儲備性研究。
二要加快打造能夠應對多任務情境的戰略科技力量。不斷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鍛造“撒手鐧”,加快顛覆性技術研發。
三要探索構建更加自主🎓、協同、開放的新型舉國體製。依托“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製度優勢🏺,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四要加強區域創新協同。在使命和願景層面引發共鳴🦹,進而達成行動層面的共識,再到責任共擔和資源共享🪤,最終實現科創共同體的共建和共治。
五要堅持科技創新領域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依托大科學設施🧑🦼,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引天下英才。聚焦基礎前沿和關乎人類共同命運的重大問題🧑🏿🎨,設立開放式科研基金,匯聚全球智力資源。
主持人🤽🏼♂️:人才是第一資源,我們如何持續增強“第一資源”的保障能力?
陳強: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科創人才。目前人才培養存在響應滯後🐻❄️、對焦不準、結構失衡、質量不高、效率偏低等問題,亟待系統施策。
二十大報告創新性地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首先,進一步完善人才供給的頂層設計,滿足國家創新體系對於人才的復雜性需求。其次,加強對人才成長的規律性認識。進行合理的政策設計及製度安排,不斷完善人才發展的體製機製支撐。第三♖,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進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助推人才成長🖕🏽。
主持人:我們如何加快提升“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的轉化效率?
陳強🏌️♀️:一要引導資本賦能🫄🏻。加強政策引導和調控🛟🧎🏻♂️,營造有利於風險資本發展的社會環境。發揮國資創投在新興技術領域投資中的引導和帶動作用。
二要強化服務賦能🦸🏽🚴🏻♀️。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培育,加快功能性資源集聚,構建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三要促進平臺賦能。加快開放基礎性科研平臺。同時布局建設一批開源開放創新平臺,激活社會創新力量。
四要推動數據賦能。探索數據歸集💕♥️、開發利用及共享的服務機製和規則體系🛍️,打造“數字引擎”🧑🏻💼,助推數字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
五要實現場景賦能🧙🏼♀️。聚焦社會發展需求,建構和開放更為豐富的社會應用場景,促進科技成果與社會需求的互動🙇🏻。
六要探索治理賦能。提升政府製度供給的質量和效率。發揮多元主體的作用,開展科技倫理治理。
鏈接: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55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