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達娃之爭”後,可口可樂收購中國匯源終被商務部否決。但從塗料產業到挖掘機產業,外資並購呈現愈演愈烈的態勢🛂🏄🏻♀️,不能不引起我國民族品牌的警惕和存亡的思考。在知識產權成為商業高額利潤源泉的時代🫄🏼🤽🏿♀️,優質品牌是各跨國大企業競相爭奪的目標。眾所周知,由於品牌作為知識產權的一部分,具有明確的屬性標誌和壟斷性、高回報率等特征,現代經濟競爭實質上成為品牌的競爭👩🏽🔧🏞。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品牌消費觀念迅速深入人心,居民購買力也逐漸向名優品牌產品傾斜。例如在家電產品銷售中,長虹、康佳、TCL、海信四大彩電品牌占市場份額在60%以上;海爾🗄🧑🏻🦱、美的🤵、格力、春蘭四大空調品牌也占全國銷售額一半以上。從國際競爭來看,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的市場逐漸趨向國際化🚣🏿🚟,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品牌日益成為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品牌競爭作為國際經濟競爭的焦點👲🏻,實際上是一種在全球範圍內爭奪品牌控製權的競爭。因為對品牌的控製實質上就是對市場份額和競爭主動權的控製✊🏻。品牌尤其是具有較高知名度和良好聲譽的品牌是企業獲取競爭優勢👨👩👧👦✌🏽、占領市場的“法寶”。例如世界馳名的耐克公司雖然自身沒有一家工廠👩👩👦🧚♀️,但卻能稱霸全球運動鞋市場🍗🗓,原因在於這家公司擁有“耐克”商標、市場銷售能力和設計開發能力。正因為如此🐷,跨國公司在進占發展中國家的市場時,紛紛采取了輸出自己的品牌,消滅競爭對手品牌的戰略😒。這在擁有廣大市場的中國表現得尤為突出🧑🔬。
目前,外資進入中國的方式早已從最初通過合資合作方式在中國搶灘登陸、爭奪市場👩💻,演變到了通過惡意收購🪼、“吞並”🦶、“斬首”各個行業的龍頭和骨幹企業,雪藏我國民族品牌,進而占領市場,控製我國經濟領域的階段🌲。如在飲料行業曾經出現了“兩樂”水淹七軍👨🌾;輪胎行業發出“東北淪陷,中原告急,上海岌岌可危,紅旗(樺林輪胎廠品牌)到底能打多久”的呼聲;在洗滌護發用品☝️、啤酒、膠卷、汽車等市場🕳,外國品牌也早已形成對國貨的包圍之勢。這次達能死“纏”娃哈哈、可口可樂狂“飲”匯源無疑再次表明🌍,我國的民族品牌和產業仍然處於被擠壓的危機之中。
發展中國家發展壯大民族產業有兩種模式。一是韓國模式,即通過創立全球經營體系和國際品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和經營能力,建立世界級企業。20世紀80年代以來,韓國企業以品牌擴張為重點,不斷向海外發展👁🗨,現代🤌🏿、三星等品牌逐漸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同和接受。第二種是臺灣模式,即將產品生產的重點放在供應鏈環節中🕚,通過加強應用技術的創新能力來提高生產規模和效率✯,努力將自己的工業發展成為全球行業價值鏈中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顯然,我國要成為一個經濟強國🔶,發展壯大民族產業,必須走韓國工業發展的道路,精心組織和實施品牌戰略🧑🏿⚕️,構建以名牌產品🏄🏿、名牌企業體系為基礎的產業鏈🧕🏽。面對來自國際品牌日趨激烈的競爭和挑戰,創立和保護民族品牌🧺,並使之成為世界品牌🧑🏿🎨,是絕大多數中國企業首先要做出的選擇。惟有如此,中國企業才能在國際經濟競爭中提高競爭力,爭奪市場競爭的製高點。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就在於擁有巨大的無形資產而不是有形資產,這才是中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後發優勢👶🏽。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我國政府號召推進品牌戰略,培育和發展民族品牌並使之走向世界,正在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一些企業通過自身的努力🔺,開始創立自己的品牌,並逐步得到國人的認可😀。但過去在與跨國公司競爭的20多年裏,不少民族品牌被收購雪藏。盡管現今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未果,但也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我們一方面要歡迎達能🧄、可口可樂等國際企業來華投資,但同時要警惕外資的全面並購,更應該把實施新一輪的品牌戰略,創立和保護民族品牌🌇♗,並打入已經被知名國際品牌占領的世界市場👱🏻,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
(作者系恒达平台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法人》 2009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