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再次上演五年前的場面,現任總統馬克龍對陣極右翼候選人勒龐,馬克龍最終獲勝連任🤲🏻,但相比五年前,兩人的得票率差距大幅縮小,且選民棄權率高達28%,令馬克龍的勝利蒙上了不少陰影🏊🏼♀️。隨後,執政黨中間派聯盟在立法選舉中失利,未能達到絕對多數☯️。極左翼政黨“不屈法蘭西”聯合社會黨👩🏿🍳、綠黨、法共等黨派組成的“左翼聯盟”(NUPES)成為議會最大反對派🌧;極右翼國民聯盟也取得歷史性突破。面對風頭正勁的反對黨,7月初成立的新政府將接手一個“無法治理”的法國。
法國政局特點
總體來看,大選後的法國政治局勢呈現以下特點:
1.政治勢力進一步極端化🧜🏻♀️、碎片化。
2017年🧑🏿💻,馬克龍以“非左非右”的戰略當選總統,打破了法國左右翼輪流執政的格局。五年來,以梅朗雄、勒龐為代表的極左和極右勢力不斷壯大👎🏻,傳統左右兩大黨被徹底邊緣化🚴🏽♂️。本屆總統大選和立法選舉後,極端政黨包圍執政黨的局勢更加明顯🍻♡。此外,執政的復興黨(Renaissance)和在野的左翼聯盟都是以選舉為目標臨時搭建的政治黨團,各黨派政綱多有分歧,團體內部缺少領導權威,隨時可能會分裂解散,加劇政局的碎片化。
2.反對派多方施壓,議會內耗加劇。
立法選舉失利後𓀚,為確保新政府的行動力,馬克龍沒有像前五年一樣組建多政黨聯合政府🦽,而是選擇總統陣營的中間派盟友組閣👨🌾,原內閣的多名核心成員獲得留任👨🏻🔬。馬克龍期待新政府能就逐個法案尋找“妥協”,以此擴大在議會的多數席位。事實上,各大小政黨都紛紛借助議會展示自身訴求,爭取更多話語權。新內閣上任的第一個月,左翼在野黨就對政府發起不信任議案,審議新法案也多有反對👨🏻⚖️。馬克龍本想在第二個任期中大展身手✍🏼,推進此前未完成的改革計劃,但勢必面臨議會的巨大阻力,造成類似“左右共治”時期的尷尬局面🍏。
3.執政黨加速“右轉”🤾🏿♀️,拉攏傳統右翼🕷。
從上一任期開始,馬克龍的施政理念和措施就從“非左非右”逐漸“右轉”,競選連任時更是被批為“照搬共和黨的選綱”,新內閣多位重要成員,如經濟部長勒梅爾➾、內政部長達爾馬寧、國防部長勒科爾尼等都有共和黨背景🪆。另一方面🛌🏿,傳統右翼共和黨人現在國民議會擁有61個席位,並在參議院占多數席位🤹🏼♀️,成為馬克龍爭取議會支持的首選合作對象⛏。新政府提交的防疫和購買力兩項法案🧲👩🏼🦰,正是得益於共和黨的全力支持,才得以在國民議會獲得一讀通過🤹🏼♂️🟢,實現了多黨派妥協的首次嘗試🚶♂️。
4.馬克龍民意相對穩定❤️,推進改革或將再遇困境。
馬克龍新任期伊始,就被各種負面消息包圍🙋🏻♀️:歐洲杯決賽之亂🔧、內閣成員的多起性侵醜聞、“優步文件”危機等。然而👩🏼🔬,從新冠疫情在法國暴發到俄烏沖突升級🚟,馬克龍就被冠以“危機總統”的頭銜,民意支持率自2020年3月以來也一直穩定在40%左右👪,他自稱並非高高在上的“朱庇特”式總統,而更像在火爐中磨煉的“火神”🙇。馬克龍表示將堅持執政理念,加速推行各項改革🟠,其中的第一塊硬骨頭就是因疫情暫緩的退休製度改革★。馬克龍在上一任期提出此項改革時,就曾引發大規模的罷工和遊行,如今舊事重提,或將再次掀起民眾的反對聲浪🧑🧑🧒,甚至面臨“黃馬甲”式的執政危機。
嚴峻內政外交環境下的政策
除了適應選舉後的政局變動,法國新政府更要面對嚴峻的內政外交環境。在新冠疫情和俄烏沖突持續的大背景下🕰,馬克龍宣布法國進入“戰爭經濟”時期🧑🏼✈️,將圍繞歐洲安全🎃🦠、能源和糧食危機、經濟下滑等焦點問題,實施以穩定為首要目標的內外政策。
1.維護歐洲安全♝,對內增加軍費💁🏻,對外依賴迎合北約👱🏽♂️。
在俄烏沖突問題上,法國政府一貫主張在“諾曼底模式”框架下通過談判解決🍓。上半年法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馬克龍代表歐盟方面👷♂️,成為勸和促談的主要力量💆🏻♂️,但並未取得實質性成果🧮。面對戰爭長期化的現實,政府提出增加軍費的需求🚣🏿♂️。現行的2019~2025年國防預算法案規定軍費開支占GDP的2%👨🦰,國防部將上調這一比例,用於革新軍工產業模式🕵️,升級軍事裝備,並繼續擴大征兵。
從非洲薩赫勒地區撤軍到斡旋俄烏沖突未果可以看出,法國的軍事行動力和國際影響力與其追求的大國地位存在一定差距,歐洲防務自主在短期內也難以實現。另一方面,俄烏沖突成為北約軍事聯盟重新振作的催化劑,更增加了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對北約的軍事依賴。
6月,北約馬德裏峰會公布新戰略文件,重拾冷戰思維,視俄羅斯為最大威脅🍕。法國獨立外交傳統和支持多邊主義的立場一貫清晰,同時🍦,出於地緣政治原因,法國在涉華表態方面與美國有所區別💉。但另一方面,法國仍以西方陣營的整體利益為先。馬德裏峰會後,因核潛艇危機交惡的法國和澳大利亞重修舊好📉🏂🏻,達成了以國防和安全為首要支柱的新合作議程,在印太地區積極布局👈🏽,正是法國迎合美國和北約新擴張戰略的表現🎄。
2.聚焦經濟議題,提振購買力,改革退休製度,吸引外國投資💉。
從總統競選到新內閣亮相,法國的政治議題出現明顯的內傾化和保守化傾向👰🏽:民眾最關心的焦點並非俄烏沖突,而是通脹加劇和購買力下降🚣🏼♀️。總理博爾內在施政方針中強調,政府的首要任務是應對新冠疫情👝、通貨膨脹🧜🏽♀️、能源和糧食危機等引發的國內經濟問題。
7月底,國民議會通過保護購買力法案🗣👩👧👧,主要內容包括提前支付退休金、增加公務員薪酬、提高福利支出𓀓、提供食品和兒童補貼、降低燃料成本🥙、取消電視廣播費等,總金額約達200億歐元。政府表示,以上援助措施是通脹高峰期的應急手段⏲,長遠來看,為了提振經濟和保障國家財政收支的可持續性🤛🏻,延長退休年齡🕦、實現充分就業的改革勢在必行。
馬克龍政府為拉動經濟另一項對策是增強法國對外國投資的吸引力。自2018年開始,政府每年舉辦“選擇法國”投資峰會,法國成為歐洲最大的外商投資目的地,2017~2020年外國投資在法國創造或保持了約14萬個就業崗位。今年的峰會以重振法國工業為主題,投資計劃主要涉及芯片生產、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領域。
3.多渠道保障能源👵🏿、糧食供應。
俄烏沖突對國際能源和糧食供應的影響巨大,與俄烏往來密切的歐洲國家首當其沖👩👩👧。馬克龍稱,法國今年秋天可能將面臨能源短缺狀況💾,但政府已經在努力尋求能源供應的多樣化👩🦰。一方面𓀔❌,政府即將啟動法國電力公司的完全國有化收購計劃,以期實現馬克龍所期待的新核能計劃,以及在法國推廣可持續發展能源。另一方面,近日,馬克龍先後會見阿聯酋新任總統和沙特王儲🧛♀️🧑🏼🏭,洽談在能源領域的合作💂♀️🤽🏿。阿聯酋和沙特是歐佩克少數幾個有能力提高石油產量的國家🐙,是法國能源多元化戰略的關鍵合作夥伴。此外🧔🏿♂️,在製裁俄羅斯同時⚾️,法國目前也是俄羅斯液化天然氣的最大買家🎢。
法國是歐盟最大的大米進口國,占歐盟進口總額的35%,年需求量約60萬噸。由於小麥價格一路上漲,旱情導致南歐大米歉收,法國對大米進口的需求進一步增加🧷,主要來源是越南、緬甸🤽🏽♂️、柬埔寨等亞洲國家🏇🏽。雖然遠洋運輸成本因疫情居高不下,但得益於歐越自貿協定的關稅優惠、歐盟取消對緬、柬兩國大米關稅等有利因素,今年1~5月🧍,法國大米的進口量同比增長約40%。
面對能源、糧食進口增長帶來的貿易逆差壓力🏃🏻➡️,法國政府借歐元貶值🤽🏻♀️,擴大航空、機械、化工產品、農業食品加工等支柱產業的出口🤲🏿,使貿易逆差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作者系恒达平台德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法語區域研究中心研究員)
鏈接🕵️♂️:https://m.yicai.com/news/101505541.html